铜鸬鹚(英文名:Stewart Island Shag,学名:Leucocarbo chalconotus),是鲣鸟目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体型硕大、足呈粉色的海洋鸬鹚,主要分布于新西兰南岛南部沿海及斯图尔特岛。其羽色具“黑白型”与“铜色型”两种色型:前者头黑、喉腹白、翼有白斑;后者通体黑褐带金属光泽。繁殖期额基长出橙色肉突,头顶具羽冠,虹膜亮蓝。该种为留鸟,常集小群在遮蔽海湾或离岸10–15千米水域潜水捕鱼,亦食甲壳类、头足类及多毛类。
外形特征:全长65–71厘米;雄鸟重1797–3875克,雌鸟1447–2356克。体型粗壮,翅相对短。成鸟具两种色型并可出现过渡型:黑白型头颈背黑带绿辉,喉、胸、腹白,翼覆羽常现白色横带;铜色型通体黑褐带青铜光泽。繁殖期头顶具可竖起的冠羽,颈及上体带蓝辉,尾羽基部羽干白色;非繁殖期羽色暗淡,冠羽消失,面部皮肤转为暗褐。虹膜褐色;繁殖期额侧具橘黄色小肉突,眼周裸露皮肤自嘴基至嘴角暗褐,仅眼圈亮蓝,嘴基及喉囊橙褐至暗红褐;非繁殖期肉突不明显,裸露皮肤黯淡。嘴铅灰至角质色,上嘴通常更暗,非繁殖期色更浅;脚淡粉色。雌雄相似。幼鸟亦呈二型:暗型为暗褐至黑褐无辉,羽端较尖;淡型翼覆羽及三级飞羽具淡棕缘,形成模糊淡色块。虹膜暗灰色,嘴及裸露面部皮肤似非繁殖成鸟,但眼圈及嘴基灰色更淡。
鸣叫特征:非繁殖期通常静默。繁殖群中雄鸟发出低沉喉音“borr”;返巢时轻柔连声“eh-eh-eh”。雌鸟一般不叫。雏鸟乞食时发出尖细“ah-whee-ah”。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洋环境,偏好遮蔽的沿岸海湾、河口,亦至离岸10–15千米水域。繁殖与夜栖均在近岸岩礁、小岛或孤石上。留鸟,无远距移动记录。以追捕潜水为主,常结成小型觅食群。食物重量70%为鱼类,包括三鳍鳚、鳎、羊舌鲆、宽箬鳎等;也食甲壳类、头足类及多毛类。春季摄鱼比例高,冬季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占主导。
生长繁殖:繁殖期全年皆可,随群落及年度当地条件而变。形成单一物种繁殖群,可达数百对。巢筑于裸露斜坡岩石上,由草、泥炭及杂物以粪便黏合并垫草,有时深逾1米;经验丰富者占据最佳巢址。每窝2–3枚卵。雏鸟初生裸露,覆灰色绒羽。
区别辨识:与相似种相比,铜鸬鹚脚为粉色而非黑色,且不栖树上。与毛脸鸬鹚、查岛鸬鹚极似,但三者在分布上不重叠。与毛脸鸬鹚相比,成鸟嘴较小且显细,额突不显著且嘴基裸露皮肤颜色更亮;与奥岛鸬鹚及坎岛鸬鹚区别在颈及裸露面部皮肤图案;与查岛鸬鹚、邦岛鸬鹚羽色模式相近,但前者额突显著,后者裸露皮肤更鲜艳;其余黑白型鸬鹚额突更大或头侧黑色较少;暗色型与海鸬鹚相比嘴及颈略粗,面部红色不达眼,脚粉色而非黑色。
保护现状:IUCN: 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新西兰南岛东南沿岸,自北奥塔哥南部至福沃海峡,以及斯图尔特岛。非繁殖区:活动范围基本与繁殖区重叠,未见远距离移动。
其他:分类历史上曾被归入鸬鹚属Phalacrocorax或Euleucocarbo,现依分子系统学研究归入Leucocarbo属。过去常被视为毛脸鸬鹚之一亚种。史都华岛鸬鹚曾为独立种,现已合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铜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铜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