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额啄花鸟(英文名:Black-fronted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igniferum),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小型鸟类,以其鲜艳的红色头部和颈部以及独特的黑色翅膀而著称。该鸟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小巽他群岛,包括松巴哇岛、Komodo、弗洛勒斯岛、Solor、Adonara和Lembata等岛屿。
外形特征:黑额啄花鸟体型小巧,全长约9厘米。雄鸟的整个上身从头顶到臀部呈现暗淡的猩红色,背部略带紫罗兰光泽;额头、脸部、颈部侧面、肩羽、上翼和尾部为深紫色至黑色;下巴白色,喉部和最上胸部为猩红色,胸带呈深紫色至黑色,其余下体白色,腹部中央有一条黑色竖线。雌鸟的上体比雄鸟更暗淡,光泽较少,前额灰棕色,头顶至背部和臀部猩红色,其余上体棕色;脸部侧面、下喉部和胸带灰棕色,其余下体白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仅在臀部有红色,喙全为浅色,尖端逐渐变暗。曾经认为的cretum亚种,据称略大,雄鸟具有更宽的黑色下部线条,但现在被认为与指名亚种为同一物种不可分离。
鸣叫特征:其叫声包括先上升后下降的“twitiwee-swit-swit-swoo”声,还会发出高音调的细“tzeet”声,以及更尖锐、短促的“tsik”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丘陵地带的森林、森林边缘和森林斑块,偏好半落叶、退化或次生森林、沿海季风灌木林、轻度树木种植区和空旷地带,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1730米,通常低于800米。以果实、花蜜和寄生植物(如桑寄生科)的花粉为食,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觅食,参与混合物种群。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红帽和颈背是其显著特征,将其与爪哇啄花鸟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广泛分布且通常常见。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区的松巴哇岛、Komodo、弗洛勒斯岛、Solor、Adonara和Lembata,主要位于小巽他群岛中西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额啄花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