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啄花鸟(英文名:Yellow-rumped Flowerpecker,学名:Prionochilus xanthopygius),是雀形目啄花鸟科锯齿啄花鸟属的色彩鲜艳的小型鸟类,分布于婆罗洲,特有种,常见于低地森林及山麓地带的森林边缘。
外形特征:雄性婆罗洲啄花鸟上部呈蓝灰色,冠部有一小块红色,黄色臀部显著,下体黄色,胸侧橙色斑块,白色喉部羽毛隐藏,两翼橄榄色,尾下覆羽黄白,翼下覆羽白色;雌鸟较暗淡,蓝灰冠顶,极小的橙红色斑点,背部绿橄榄色,下体黄色,胸侧橄榄灰色,尾下覆羽近白色,胸上部有少许橙色。幼鸟似雌鸟,但上部更蓝灰,尾上覆羽橄榄色,黄色臀部不明显,上翼和尾巴黑褐色,翼羽边缘蓝灰色,下体几乎无黄色,喙色浅。
鸣叫特征:飞行时发出尖锐的叽喳声,其他叫声包括‘tsee-oo’,首音上升而第二音平稳,‘ship-ship’或连续三声‘ship’,‘tsik-tsik’,可能快速重复,以及7至9个快速下降的断音符。
生活习性:栖息于龙脑香林、泥炭沼泽森林、山地和次生森林,常在森林边缘、种植园和空旷地带活动,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1760米。以花朵、花粉、花蜜、成熟果肉、花蕾、昆虫和蜘蛛为食,常在低层觅食,但也出现在森林各层。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4月于加里曼丹西部,7月和8月于中部加里曼丹;在沙巴,2月筑巢,2月至4月、6月、7月和9月观察到生殖腺增大,8月幼鸟出现;在砂拉越,10月发现离巢幼鸟。巢穴为松散编织的袋状结构,约100×50毫米,顶部附近有35×18毫米的侧开口,由苔藓和其他植物材料制成,距地面约1米处固定在叶柄上。蛋壳呈红白色,带有红色、灰色和紫色斑点。
区别辨识:与绯胸锯齿啄花鸟相似,但注意黄臀啄花鸟无白色颊纹,雄鸟头部、背部、上翼和尾部蓝灰色,雌鸟背部绿橄榄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婆罗洲广泛分布且常见,出现在多个保护区,如丹南谷保护区。
地理分布:分布于婆罗洲及北纳图纳群岛(罕见)。在婆罗洲,遍布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婆罗洲啄花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