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鸬鹚(英文名:Indian Cormorant,学名: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鸬鹚科中小型水鸟,体长约63厘米,重600–790克,通体黑褐、眼蓝绿,繁殖期颈侧具显眼的白色羽簇。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至中南半岛的淡水与近海水域,常成小群集体捕鱼,并站立晾晒双翼。
外形特征:成鸟整体黑色,繁殖初期颈侧形成鲜明的白色羽簇,头、颈和体羽带蓝绿金属光泽,肩背至翼覆羽青铜褐并具黑缘;非繁殖期色泽暗淡,喉部可见白色。虹膜绿色,喙细长、尖端钩状,黑灰色;裸露面部皮肤及喉囊暗褐至橄榄色,下喙脊与喉囊渐转黄。雌雄同形同色。幼鸟暗褐至黑褐,喉部常带白斑,胸腹淡褐纵纹,虹膜暗,裸露皮肤黄色;后期腹部多呈污白并具黑斑,尾相对较长,喙更长而薄,整体比黑颈鸬鹚和侏鸬鹚大而比普通鸬鹚小且纤细。
鸣叫特征:繁殖群体内发出短促粗糙的“grk”或“kit”声,常成串并逐渐加速;非繁殖期一般静默无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湖泊、沼泽、红树林河汊、河流、灌溉塘及河口等淡水和半咸水环境,喜马拉雅山脉仅见于山麓。常成小群同步潜水捕鱼,以鱼类为主食,潜水追捕猎物。多为留鸟,仅在局部水域条件变化时作短距离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地区及季风而异,产卵期主要在7月至翌年2月。集群营巢,常与鸬鹚、鸬、鹭、鹳、琵鹭等共栖。巢建于水面上方树枝间,由枝条与茎构成,内衬细材;每窝3–6枚卵,孵化期估计最长30天;雏鸟裸出,后覆以褐黑色绒羽。
区别辨识:与黑颈鸬鹚相比,体型略大,头圆而黑颈鸬鹚头顶较平;与普通鸬鹚相比,更瘦小且尾相对较长。与小黑鸬鹚大小结构最相近,但裸露的面部皮肤多呈黄色而非灰或暗紫蓝,繁殖羽饰亦不同,幼鸟喉部常带白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及柬埔寨洞里萨湖等地普遍且数量可观,泰国局部较少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向东至中南半岛(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非繁殖区域:记录有马尔代夫(2008年首次记录)。
其他:系统分类上有时归入Hypoleucos属,但现今视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印度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印度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