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鹟(英文名:Little Grey Flycatcher,学名:Muscicapa epulata),是雀形目鹟科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非洲热带雨林,其自然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湿润的低地森林。这种小巧的飞禽常被忽视,活跃于低地森林边缘、空地甚至旧农场。
外形特征:小灰鹟体长约9.5厘米,体重介于8.8至10.7克之间,全身覆盖灰色羽毛。其头部、耳羽、颈部和上体呈淡鼠灰色,前额和头顶有较暗的条纹,耳羽带有棕色晕染。眉线白色,翅膀和背部呈棕黑色,翼覆羽、二级飞羽和三级飞羽边缘带有棕色灰色,内侧二级飞羽和三级飞羽边缘几乎呈白色。尾巴为棕黑色。下巴和喉咙白色,胸部和两胁灰色,隐约可见白色条纹,腹部白色,两侧有淡灰色斑点。尾下覆羽白色。虹膜橄榄棕色,喙棕色黑色,下颚基部黄色。腿黑色。雌雄相似。幼鸟上体密布黑色和淡赭色或淡褐色的鳞状斑纹,翅膀和尾巴深灰色,下体白色,喉咙、胸部和两胁有V形黑色鳞状斑纹。
鸣叫特征:鸣唱为快速混合的高音调音符,间杂有嘶嘶声和咔哒声。联系叫声为高音下降的吱吱声。飞行叫声为高音哨声‘tsee-see’。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森林,偏好次生植被,但也出现在利比里亚(Mount Nimba)的小片原始森林残余中。常见于旧的过熟耕地上,植被不均匀也不过于密集,同时也在有树木和灌木丛的耕地上活动。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包括甲虫、蚱蜢、蛾子、飞翔的蚂蚁和白蚁,也会吃小浆果。单独或成对出现,不常加入混群,但可能会短暂跟随。在森林各层活动,主要在中间层次,高度约10-20米,多在森林边缘和次生植被中活动。从暴露的枝条捕食飞行中的昆虫,进行圆周飞行捕捉距离5-10米的猎物,通常在树冠间或树冠下,但在茂密树叶的开阔处也很常见。还会在树叶中翻找昆虫,然后在空中捕捉,有时会悬停捕食叶面或叶下的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喀麦隆为3月至4月和7月,在加蓬为1月至2月和10月。一夫一妻制,有领地性。巢较大,由干苔藓、枯叶、小枝和地衣松散构建,用蜘蛛网固定,内衬细纤维。巢置于社交蜘蛛网中或已废弃的毛虫巢穴中,离地面18米,位于藤蔓末端的枯叶中。每窝可能产2枚蛋,由雌鸟孵化,幼鸟由双亲喂养。关于孵化期和育雏期的持续时间尚无信息。
区别辨识:与黄脚鹟的区别在于体型稍小、羽毛颜色更淡且不带蓝色,喉部无明显白色,腿为黑色。与其他灰色鹟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数量稀少至常见,记录密度在加蓬东北部为4-6对/平方公里。由于栖息于退化和次生植被以及旧耕地,相对于其他鹟类,它对森林破坏和退化的脆弱性较低。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非,从塞拉利昂至多哥,尼日利亚中部,喀麦隆南部和中非共和国西南部至安哥拉西北部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小灰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