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鲣鸟(英文名:Peruvian Booby,学名:Sula variegata),是鲣鸟目鲣鸟科鲣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沿岸的秘鲁北部至智利中部。其显著特征为雪白的头部与颈部,以及带有白色斑点的深色上体。秘鲁鲣鸟是当地最为丰富的海鸟之一,数量曾高达3百万只。
外形特征:秘鲁鲣鸟体长介于71至76厘米,体重因性别而异,雄鸟约1250至1350克,雌鸟平均稍大,约1500至1540克。其头部与颈部呈纯白色,上体包括翅膀上部为暗褐色,每根羽毛顶端有白色的边缘形成鳞片状图案。初级飞羽及其覆盖羽全黑,较长的上尾覆羽大多淡色。尾巴以白色为主,但带有小块的淡色尖端,中央尾羽基部及末端常更淡。下翼的暗褐色羽毛和较大的覆羽稍暗,除部分较淡的中覆羽和一些前部小覆羽外,形成两条中央翼上的淡色条纹。下体白色,仅大腿和后侧有模糊的暗褐色斑点。眼睛深栗色至棕色,喙深灰色至暗角质色,面部皮肤、眼周、额部、下巴和上喉呈灰色至灰黑色,腿脚铅灰色至蓝灰色,偶尔天蓝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平均体型略大。幼鸟头部和颈部颜色较脏,呈棕色或散布着棕色标记,上体羽毛更深,尾部更多黑色,下体的淡色区域密集地分布着模糊的暗棕色斑点,虹膜最初灰色,腿肉色苍白。
鸣叫特征:在繁殖群落中,雄鸟会发出高音的叽叽声,而雌鸟则会发出各种低沉的哼哼声和争斗声。在捕鱼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声音。
生活习性:秘鲁鲣鸟严格栖息于海洋环境中,靠近海岸的冷水区域,食物极为丰富。它们在岩石海岸边的裸露、干旱的小岛上筑巢,多数在悬崖的平台上,但在秘鲁则偏好开阔平坦的地面。它们主要以鳀鱼为食,但也捕食沙丁鱼和鲭鱼等其他鱼类。通常以30-40只以上的群体进行俯冲潜水捕食,从适中高度入水。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秘鲁主要为9月至次年2月,在智利则为1月至2月。在巨大的群落中地面筑巢,巢通常是由海藻松散堆砌而成,有时完全无巢。每次产卵1至4枚,平均3枚;孵化期约为42天;雏鸟有白色绒毛;离巢期约78至105天;离巢后的照顾期约62天。首次繁殖年龄可能为2至3岁。
区别辨识:与蓝脚鲣鸟相比,秘鲁鲣鸟的翅膀上看起来有斑点或鳞片,背部花纹更规律,下翼的图案不够清晰,更显斑驳;成鸟可通过深色的眼睛和全白的头颈容易区分;幼鸟有较淡的头颈和棕色腹部,与胸部颜色不形成对比。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全球数量庞大,局部地区非常丰富。尽管数量每年有所波动,但总体数量巨大。在鸟粪采集和商业过度捕捞期间,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尤其是1972年的鳀鱼资源崩溃,但秘鲁鲣鸟似乎受过度捕捞的影响比例较小。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南美洲秘鲁沿海北部至智利中部,非繁殖期可分散到厄瓜多尔西南沿海,偶尔至哥伦比亚西南部。
其他:秘鲁鲣鸟对厄尔尼诺现象极为敏感,此类事件会导致大量鸟类离开栖息地,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秘鲁鲣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