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鸫(英文名:Chestnut Thrush,学名:Turdus rubrocan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冬季则迁往喜马拉雅东部和东南亚北部。
外形特征:灰头鸫成年雄鸟拥有橙栗色身体,搭配黑色翅膀和尾巴,头部为灰,颈部侧面可见白色调渐变为灰,尾部边缘白色,眼圈黄色,喙和腿均为黄色。雌鸟相似但色泽稍暗淡,头部略深,翅膀和尾巴呈棕色。幼鸟头部颜色更深,背部呈暗淡的锈红色,肩羽有橙色斑点,翅膀和尾巴深色,喉部白色,下体布满暗色斑点。
鸣叫特征:灰头鸫的鸣唱由雄鸟在高处显眼的枝头发出,主要在晨昏时分,是一系列悠扬、响亮且富有音乐性的短语,重复3至8个音符,充满模仿,如“yii-bre yii-bre yii-bre… diddyit diddyit… yip-bru yip-bru yip-bru…”。报警声包括干燥的断奏颤音、粗哑的‘chuck-chuck-chuck’声和急促的‘kwik-kwik, kwik-kwik’。
生活习性:灰头鸫偏好湿润的山地松林和混合森林,尤其喜欢植被密集、阴凉的地方。它们在繁殖季节高度依赖浆果,但也会食用昆虫、蠕虫、千足虫、蛞蝓、蜗牛和浆果。冬季它们可能更依赖浆果。夏季,它们主要在地面觅食,但在冬季常与其他鸫类形成小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月至7月,雄鸟在4月初开始占据领地并鸣叫。巢筑于林下小树的枝杈上,离地约2至4米,或是在悬崖、洞穴中。巢由细枝、苔藓、树根、枯草茎、叶构成,内衬细草茎和毛发。每窝产卵3至4枚,偶有5枚,卵为绿色带淡红褐色斑点,卵形卵圆形,大小约为30.6mm×21.6mm,雌鸟负责孵化,雏鸟为晚成性,由双亲共同抚养。
区别辨识:灰头鸫与其他大型森林鸫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灰头、黑翅和橙背腹组合,这种特征在它的分布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海拔1500至33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冬季下降至450米,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果园。在中国东南部,分布于900至2500米,偶尔降至200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为留鸟,部分地区为夏候鸟。
其他:灰头鸫在巴基斯坦被认为是灰翅鸫在较高海拔的替代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头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