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地鸫(英文名:Long-tailed Thrush,学名:Zoothera dixoni),是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越南及中国中南部和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其自然生境为喜马拉雅山脉中部至东部的高海拔森林,常绿林区。该物种以长尾著称,命名来源于英国鸟类学家Charles Dixon。
外形特征:长尾地鸫体型中等,长度约25至27厘米,体重介于71至125克之间。上体呈暖橄榄褐色,头部至尾部颜色一致,眼圈白色,脸部下方及耳羽后方有暗色标记,翼上有两道斑点构成的翼带,下体淡白色,布满密集的黑色新月形斑纹,尾下覆羽为奶油色,喙部深色,腿部呈粉红色。性别相似,幼鸟从颈背到肩部有明显的淡色条纹。
鸣叫特征:其鸣唱缓慢而冗长,由一系列吱吱声、笛音般的咯咯声、干燥的颤音和叽叽喳喳组成,听起来不如宝兴歌鸫的鸣声悦耳。叫声记录尚不明确。
生活习性:长尾地鸫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至4000米的山地森林,特别是在有杜鹃花和针叶树的地带,冬季会降至较低海拔。它们通常在地面上觅食,沿叶铺小径或路边活动。非繁殖季节偶尔会形成小型群落,参与混合鸫鸟群。
生长繁殖:具体繁殖行为信息不详,但已知长尾地鸫在中国的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部和四川省繁殖。迁徙期间,在广西西部有记录。
区别辨识:与宝兴歌鸫相比,长尾地鸫上体无鳞状斑纹,翼上横纹更为显著,多为橄榄色,尾更长,翼斑为皮黄色而非白色,且下体黑色月牙形纹较少。与宝兴歌鸫及其他Turdus属种类相比,长尾地鸫外侧尾羽端白,下体具鳞状斑纹而非点斑,且翼下有两道白色粗纹。与淡背地鸫的区别在于翼上横纹更明显,多为橄榄色,尾长,翼斑为皮黄色,下体黑色月牙形纹较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中部至东部,包括中国中南部和西南部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非繁殖季节分布于东南亚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长尾地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长尾地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