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淡背地鸫

Himalayan Thrush Zoothera salimalii

喜山淡背地鸫(英文名:Himalayan Thrush,学名:Zoothera salimalii),是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神秘而分布受限的鸫科地鸫属鸟类,以其深褐色的外表和黑色鳞片状腹部著称,眼圈白色,整体羽毛均匀。与四川地鸫和阿尔卑斯地鸫极为相似,但平均颜色更深,喙更粗壮,体型更为粗壮。繁殖于喜马拉雅东部森林地带,海拔约3000-4000米,冬季降至约1450米。其鸣声为典型的清脆悦耳的鸫类歌曲。

外形特征:身长25–27厘米,与、和在较小程度上与相似,但相比前者,喜山淡背地鸫拥有明显更长且更深的喙,上颌边缘更弯曲,喙钩更长,下颌边缘更弯。喙通常完全或几乎全黑,而的喙基通常是淡粉色或黄色。头部羽毛更浓密、更蓬松,鼻羽更广泛。翼短,初级飞羽突出短,尾短,跗蹠短,但喙大且相对后爪较长。

鸣叫特征:其鸣声被认为是更加悦耳和‘鸫类’般的,混合了丰富的、延长的清晰音符和较短、较细的声音,几乎没有粗糙的刮擦音。歌曲节奏较慢,音符间的音高变化更为显著,通常以较细的音符结束,使歌曲似乎在结尾处逐渐消失。

生活习性:生活习性尚不清楚,但在非繁殖季节(9月至次年4月),该物种似乎向低纬度和低海拔移动,冬季记录最南可达印度的梅加拉亚邦和曼尼普尔邦,以及泰国(2018年4月)和越南北部(最北至Tonkin)。在非繁殖季节期间,海拔可降至近1400米(夏季记录不低于约3200米)。

生长繁殖:繁殖详情尚未报告,但基本细节可能与其他复合体成员相似。

区别辨识:与相比,具有更短的腿、尾和翅膀,但喙更长。与相比,喙、翼和尾更短,缺乏从前额到颈背的灰色,脸部图案对比更明显,耳羽斑点更多,条纹不均匀。鸣声不如深沉和丰富,速度更快,每节歌的结尾通常更少停顿。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局部常见,甚至在中国云南省独龙江地区丰盛。其栖息地目前未受到直接威胁。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西孟加拉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云南)。在繁殖季节,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森林地带,海拔3000-4000米;冬季下降至约1450米。

其他:2016年新描述的物种,从中分离出来。基于遗传学研究,估计至少在300万年前(估计范围为3-6百万年前)从共同祖先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喜山淡背地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喜山淡背地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