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䴓(英文名:Yunnan Nuthatch,学名:Sitta yunnanensis),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国,包括西藏东南部至四川南部和云南西部与中部以及贵州西部。这种鸟以灰蓝色上体与淡粉色下体为显著特征,具有独特的黑眼线延伸至肩部。
外形特征:滇䴓是一种小型鸟类,平均长度约12厘米,体重介于7.5到13克之间。其头部略呈圆锥形,喙尖而细长,略微上翘。雄鸟在新鲜羽毛状态下,具有一条白色下额纹,细窄的眉纹延伸至耳羽后方,黑色眼线从鼻孔至肩胛部,宽约5毫米,在耳羽后方可能带有灰色调。上体、翼上覆羽和三级飞羽呈中等灰蓝,次级飞羽和部分初级飞羽边缘有淡灰蓝色。尾羽中央为灰蓝色,其余部分黑色,尾端带蓝灰色斑点。雌鸟相似,但眼线较不浓烈,下体颜色更暗淡。幼鸟较成鸟更暗淡,眼线较弱,颊部为脏灰色。
鸣叫特征:滇䴓叫声丰富,包括鼻音的“nit”、“kni”、短促尖锐的“tit”、急促的“pit”以及低沉的“toik”。还会发出一系列连续的叫声,如“kni-kni-kni”、“kit-kit-kit”、“新西兰刺莺”或“niew-niew-niew”,每一声都略微下降。此外,还有尖锐的“schri-schri-schri”或“szi-szi-sz...”叫声,类似于松鸦的叫声,以及高亢尖利的“ziew-ziew-ziew”。
生活习性:滇䴓栖息于开放成熟的松树林,偏好稀疏的林地,避免密集的冷杉和云杉森林。活动范围在2440至3400米之间,夏季可达3960米,冬季会降至较低海拔,最低记录为1670米。以松树上的昆虫为食,常在松针丛中觅食,类似山雀的觅食方式。
生长繁殖:关于滇䴓的繁殖信息有限。已知雌鸟接近产卵期,幼鸟最早在5月21日被发现。具体繁殖细节待研究。
区别辨识:与巨型䴓相比,滇䴓体型较小,无白眉纹。与栗臀䴓相比,滇䴓侧腹无红褐色,无白眉纹。识别时需注意其独特的灰蓝上体与淡粉色下体的对比。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滇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东南部(扎玉、朱瓦根)、四川南部(雅江以南)、云南西部与中部以及贵州西部。
其他:滇䴓曾出现在多个早期记录的地点,但在20世纪初期已经消失。由于森林砍伐和火灾,其数量可能持续下降。尽管能适应次生林环境,但依赖成熟松树筑巢。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滇䴓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