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领蚋莺(英文名:Tawny-faced Gnatwren,学名:Microbates cinereiventris),是雀形目蚋莺科领蚋莺属的小型鸟类。体型约9至11厘米,体重10至14克。拥有独特的锈色脸颊与较暗的栗色冠羽,黑色眼后纹,以及白色喉部,下体灰色,上胸有细黑条纹。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东部,从尼加拉瓜到秘鲁,常见于湿热森林的低层植被。
外形特征:半领蚋莺长9至11厘米,重10至14克,具有长而细的喙和非常短的尾巴,尾巴通常翘起。指名亚种(cinereiventris)有鲜明的锈色脸部,与较暗的栗色冠羽和翅膀形成对比;黑色的眼后纹,白色喉部被宽大的黑色颊纹包围;橄榄色的背羽与较暗的冠羽形成对比;尾端轻微带有淡褐色边缘;下体灰色,上胸有一串精细的黑色条纹;虹膜深色;上喙深棕色,下喙浅色;腿灰色。性别相似。幼鸟未详细描述。各亚种在下体颜色、眼后纹的存在与否、尾羽末端颜色、脸颊栗色斑块亮度以及上胸黑白条纹的范围上存在差异。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责骂声,最常见的是鼻音的抱怨声“nyeeeh”或“nyaaah”,有时会重复。其歌曲由一系列柔和、清晰、哀怨的音符组成,如“teeeeea”或“teeeéuw”,以3至4秒的间隔重复,有时在前有粗糙、鼻音的“jik-jik-jik”或“tsek-tsek-tsek”责骂声。此外还有一种快速的叽叽喳喳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润森林的低矮植被中,偶尔出现在森林边缘。主要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湿热森林和次生林地带。居民性鸟类,不会迁徙。以蚂蚁和其他昆虫为主食,也吃蜘蛛。在接近地面的黑暗灌木丛中不安地移动,跳跃在低矮的茎枝间,越过倒木和在地面上活动;在地面枯叶和植被中搜寻和探查。定期加入混合鸟群,但很少跟随蚁群。
生长繁殖:繁殖记录在哥斯达黎加的4月和哥伦比亚的12月至5月。通常成对或小群体出现,暗示全年维持配偶关系。巢由配偶双方共同建造,主要由绿色苔藓构成,用植物纤维粘合,内衬柔软的枯叶骨架、植物纤维和细草丝,外部直径约10厘米,深度约15厘米,内部杯状部分直径约5厘米,深度约4厘米;位于离地面0.5米处,通过纤细的植物纤维固定在阔叶灌木的树干和小枝上。一窝产2枚卵,白色,表面均匀散布细小的红褐色和棕色斑点,尺寸约为19×14毫米。已知的第二个巢穴在秘鲁马德雷德迪奥斯,2010年发现,位于距地面0.45米的棕榈叶中,含有2枚卵,孵化后的小鸟完全无毛,皮肤呈深棕色。
区别辨识:与长喙蚋莺(Long-billed Gnatwren)相比,半领蚋莺的尾巴和喙更短,羽毛颜色更深,对比度更高。各亚种在颜色强度和某些特征上有所不同,例如是否具有眼后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该物种在大多数范围内普遍或相当普遍,但由于其在密集生境中的隐蔽行为而容易被忽视。在几个保护区中出现,包括哥斯达黎加的布拉里奥卡里略国家公园。三个亚种(magdalenae、albiculus、peruvianus)主要限制在被认为因栖息地丧失而严重受威胁的生态区。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东部,从尼加拉瓜至秘鲁。具体而言,semitorquatus亚种见于伊斯坦美-大西洋湿润森林;指名亚种(cinereiventris)见于乔科-达连和厄瓜多尔西部湿润森林;magdalenae和albiculus亚种见于马格达莱纳-乌拉巴湿润森林;hormotus亚种见于纳波湿润森林;peruvianus亚种见于秘鲁云雾林。
其他:unicus亚种仅从1930至1943年间在哥伦比亚(昆迪纳马卡)收集的一个标本中得知,其栖息地为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处(东方山地森林和阿普雷-维拉维森西奥干旱森林),这两个生态区都不典型地代表了该物种占据的湿润森林。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半领蚋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