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锯嘴鹪鹩(英文名:Grey-mantled Wren,学名:Odontorchilus branickii),是雀形目鹪鹩科锯嘴鹪鹩属的鸟类。是南美洲特有的一种小型鸟类,在哥伦比亚至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云雾森林中栖息,海拔高度在800至2400米之间。灰背锯嘴鹪鹩上体为青灰色,下体白色,尾羽具有明显的深色条纹,喙和腿爪均为黑色。
外形特征:灰背锯嘴鹪鹩体长约12至13厘米,雄鸟体重约9克,雌鸟约10.2克。其上体羽毛青灰色,下体自颏至臀部全为白色,尾羽由深浅不一的青色斑纹组成。头部有淡棕色的冠羽,侧面和颈侧为灰棕色,有细小的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喙长而细,尾长且窄,尾羽为中等灰色,具有六到七条显眼的黑色横纹,最外侧的尾羽还有一条近末端的白色横纹。翼羽比背部略暗,覆羽上有轻微的暗色斑点。眼上方有模糊的灰棕色眉纹,耳羽和颈部侧面为灰棕色,有狭窄的模糊白色条纹。腹面纯白,两胁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强烈地带有黑色条纹。
鸣叫特征:灰背锯嘴鹪鹩的鸣唱通常是一段干涩的颤音,还包括一系列口哨般的音符。
生活习性:灰背锯嘴鹪鹩栖息于湿润的山地森林的树冠层,偏好阴暗潮湿的环境,如林区、灌丛、沼泽和河岸地带。它经常与其他物种混群觅食,主要在15至30米高的树冠上活动,通过不断在树枝间移动并探查苔藓和地衣寻找昆虫。它的饮食以昆虫为主,包括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和蝽象等。
生长繁殖:关于灰背锯嘴鹪鹩的繁殖细节尚不清楚,但据推测可能像其近亲锯嘴鹪鹩一样,在树洞中筑巢。巢由细枝、草叶、苔藓和羽毛等材料交织而成,呈深碗状。一般产卵2枚,卵为白色,表面有斑点。
区别辨识:灰背锯嘴鹪鹩与锯嘴鹪鹩极为相似,但两者分布区域完全不重叠。灰背锯嘴鹪鹩的下体完全为白色,而锯嘴鹪鹩的喉部和胸部有淡黄色的色彩。此外,灰背锯嘴鹪鹩的尾羽中央部分的条纹较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灰背锯嘴鹪鹩的分布范围从哥伦比亚南部延伸至玻利维亚北部的安第斯山脉,包括厄瓜多尔和秘鲁的部分地区。
其他:灰背锯嘴鹪鹩在一些地区被认为是不常见甚至罕见的,其种群数量可能正在下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背锯嘴鹪鹩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背锯嘴鹪鹩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