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胁绣眼鸟(英文名:Chestnut-flanked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erythropleuru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俗名: 白眼儿、粉眼儿、褐色胁绣眼、红胁白目眶、红胁粉眼,红胁绣眼鸟以其上体灰色较多、两胁栗色(有时不显露)、下颚色较淡和较小的黄色喉斑为显著特征,头顶无黄色。亚洲迁徙性最强的绣眼鸟之一,繁殖于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北部。
外形特征:红胁绣眼鸟长约10.5厘米,体重10-13克。雄鸟具黑色颊部,头部侧面橄榄色,有明显的白色眼环,上体为橄榄黄色,臀部和尾羽覆羽更显黄色;翼闭合时似背部颜色;尾羽灰褐,边缘橄榄色;喉部鲜亮柠檬黄色,与浅灰色胸侧明显分界,腹部中央白色,两胁为栗色(有时较淡)。雌鸟相似,但颊部暗色,两胁的栗色可能非常淡,有时仅轻微粉红色。幼鸟未详细描述。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的鸣唱,包括尖锐的单音节“tsee”声(类似‘失雏’叫声)或“tseeplee”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森林环境,包括杨树(Populus)、桤木(Alnus)灌丛、河岸、溪流和湖泊旁的柳树(Salix)丛林。迁徙性极强,秋季离开繁殖地,主要向南迁移,途经中国南部和四川东部,越冬于中国南方、缅甸、泰国、越南西北部、老挝和柬埔寨。通常成群觅食,有时与其他小型鸣鸟混合,如北长尾山雀。偏好在海拔800-1000米以上的森林中过冬。
生长繁殖:繁殖期可能在5月末至8月,雏鸟在8月被发现。巢建于树上,一窝产5-6枚蛋,但具体繁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与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相比,红胁绣眼鸟上体灰色更多,两胁栗色(有时不显露),下颚色较淡,黄色的喉斑较小,头顶无黄色。在野外,可通过上述特征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02.05)。
地理分布: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南部(阿穆尔地区、乌苏里地区)和中国东北(黑龙江),可能延伸至朝鲜北部极北端;越冬于中国南部、缅甸、泰国、越南西北部、老挝和柬埔寨。迁徙路线覆盖韩国西部、中国南部和四川东部。
其他:在中国陕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迁徙记录,大量个体在中国被捕获用于食用和笼鸟贸易。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胁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