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鸦雀(英文名:White-breasted Parrotbill,学名:Paradoxornis ruficeps),是雀形目鸦雀科鸦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东方界的印度东北部、不丹与中国南部相邻地区。其显著特征包括大而圆的头部和相对短小的尾巴,与Rufous-headed和Pale-billed Parrotbills外观极为相似,但具有更鲜艳的色彩和更洁白的腹部。这种鸟常在竹林中以小群形式觅食,偶尔与其他物种混群。
外形特征:成年白胸鸦雀体长19至19.5厘米,体重介于30至34克之间,拥有较大的体型和较长的喙。头部顶部至颈背呈现明亮的赤褐色,面部皮肤呈暗蓝色;上体和翅膀覆羽为温暖的橄榄棕色;飞羽和三级飞羽呈黑褐色,边缘有奶油色的内缘;下体为奶油白色至淡黄色。与Chleuasicus atrosuperciliaris相比,白胸鸦雀体型更大,头部更圆,上体颜色稍暗,喙相对更长。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连串4至6个下降的哨音,'wee-dee-dee-dee-dee',声音高亢而尖锐。叫声包括响亮的、类似机关枪连续射击的嘈杂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阔叶常绿森林中的竹林或其边缘地带,偶尔出现在河边的芦苇丛和高草丛中。海拔分布范围为500至1930米,但在印度东北部可能低至200米,某些地区甚至可达2800米。依赖竹子生存,可能受周期性的竹子开花后死亡影响。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至10月。筑巢于离地面1至2米高的竹枝或灌木丛中,巢由草茎条和少许蛛网构成,内部铺有细竹纤维和细草,直径约8.9厘米,高度8.9厘米,内部直径6.8厘米,深度4.8厘米。每窝产卵2至4枚,卵呈轻微光泽的白色至淡奶油色,带有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点,平均尺寸为22.6毫米×16.7毫米。
区别辨识:与Rufous-headed和Pale-billed Parrotbills相比,白胸鸦雀的色彩更为鲜明,下体更白,且头部侧面与头顶同色,没有黑色的眉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白胸鸦雀属于受限制分布物种,仅见于东喜马拉雅山脉。总体数量稀少,但由于其栖息地持续破坏和碎片化,种群可能正在缓慢减少。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锡金和北孟加拉东部至东部)、不丹和中国南部相邻地区。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胸鸦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