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鳽(英文名:Japanese Night Heron,学名:Gorsachius goisagi),是鹈形目鹭科夜鳽属的鸟类。俗名: 麻鹭、粟头虎斑鳽、栗头夜鳽,直译: 日本夜鳽,如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常见于海湾、河口附近的稻田、芦苇丛和树丛中。该物种曾普遍存在于日本直至1970年代,后因栖息地破坏而数量锐减。
外形特征:成年栗鳽体长约48至49厘米,体重约527克,翼展可达87至89厘米。头部和颈部羽毛呈深红棕色,翅膀羽毛为较暗的棕色。与相似的马来亚夜鳽相比,栗鳽的头顶颜色较浅,缺乏黑色羽冠和白色翼尖。喙部在繁殖季节可能呈现全绿黑色,其余时间上颌为深棕色,下颌黄色。面部皮肤在繁殖季会从黄色变为蓝色。虹膜为淡黄色,眼眶环为黄绿色。幼鸟的头部羽毛偏黑色或深棕色,颈部斑纹更多,翼覆羽颜色较淡,形成明显的翼带,尾下覆羽白色,具有象牙色颊线和黄色眼环。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buo, buo’的呱呱叫声,声音缓慢重复且略似猫头鹰,主要在傍晚发出,有时在迁徙途中也会鸣叫。
生活习性:栗鳽偏好栖息在靠近水源的密集、潮湿的低地和山麓森林中,如河流和沼泽地带。冬季可在高达2400米的海拔高度发现其踪迹。主要以土壤中的小动物为食,包括蚯蚓、蜗牛和小昆虫。在迁徙期间,偶尔会在开阔地带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5月至7月,通常在高大的树木上,如松树、柏树、橡树等处筑巢,巢距地面7至20米。每窝产卵3至4枚,蛋壳为淡白色,大小约为47毫米x37毫米。孵化期大约17至20天,幼鸟离巢时间为35至37天。
区别辨识:与黑冠鳽相比,栗鳽缺乏黑色帽状羽毛和长长的羽冠,头部、颈部和上身的颜色更为暗淡。侧面斑点较少,翼羽没有白色尖端。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二级保护动物(2021.02.05)。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韩国的济州岛,以及台湾。非繁殖期分布从琉球群岛延伸至菲律宾。
其他: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入侵物种的竞争,如西伯利亚鼬鼠,栗鳽在过去30年间经历了显著的数量下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栗鳽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