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漠地林莺

Asian Desert Warbler Curruca nana

亚洲漠地林莺(英文名:Asian Desert Warbler,学名:Curruca nana),是雀形目莺鹛科 Curruca 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沙漠地带,自伊朗北部延伸至中国西北部和蒙古。拥有沙褐色的外观和醒目的黄色眼睛,栖息于半沙漠和干草原环境,偏好有灌木丛的地带用于筑巢。在非繁殖季节会迁徙到非洲东北部和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亚洲漠地林莺与非洲沙漠莺曾被认为是同一物种,现在被确认为独立的种类。

外形特征:体长约11.5厘米,体重约7至10.6克。体型紧凑,尾部较短,翅膀相对较小。成年繁殖期鸟羽色灰褐色,具有鲜明的橙红色臀部和尾上覆羽;翼羽中央为深棕色,边缘形成橙沙色翼斑;上翼覆羽呈棕灰色,边缘沙灰色;翼尖黑色,边缘窄白。尾羽外侧白色明显,内侧有宽白边。喉部及下体白色,两胁和腹部偏黄褐色,胸部侧面灰褐色更深。虹膜亮黄色,眼圈白色,喙端和嘴脊黑色,下颚基部淡粉黄色,腿脚黄色。

鸣叫特征:鸣唱短暂而悦耳,通常开始于颤音后接连串的颤鸣,以哨声结束。接触叫声为连续的‘krrrr’声,偶尔发出粗糙的‘djjj-djjj-djjj’声,类似其近亲的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开阔生境,包括草原、开阔树林、公园及农业区,偏好有草本植被覆盖的沙质地带。以昆虫为主食,也会摄取种子和浆果。在地面上或低矮处觅食,跟随其他鸟类如卷尾、八哥、蜂虎和鹨鸟,以捕食被惊扰的昆虫。在以色列的非繁殖地,常与漠䳭结伴。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四月底在土库曼斯坦开始,至五月初在蒙古。单配偶制,独居并有领地性。雄鸟会建造示爱巢,实际的繁殖巢由雄鸟构建,由草茎、枝条和树叶构成,内部铺有细草、纤维和绒毛,有时嵌入羽毛以抵御日夜温差。巢置于距地面最多110厘米高的矮灌木中,深度和牢固度高于同类。每窝产卵4至6枚,平均5枚,双亲共同孵化,孵化和育雏期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非洲沙漠莺(Sylvia deserti)最为相似,但亚洲漠地林莺的鸣唱更为刻板和单一,且颜色略显灰暗。与普通白喉莺相比,亚洲漠地林莺色彩更为丰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适宜的繁殖环境中较为常见,在冬季栖息地数量稀少至常见。欧洲繁殖数量估计为1000至5000对,位于俄罗斯北里海地区,数量稳定。在冬季栖息地,如东非和阿拉伯沙漠,数量波动较大,受到干旱和过度放牧的影响。

地理分布:繁殖于伊朗北部至中国西北部和蒙古,非繁殖季节迁徙至非洲东北部和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在欧洲,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里海地区。

其他:已知的游荡记录远至英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亚洲漠地林莺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