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垂鹮(英文名:Wattled Ibis,学名:Bostrychia carunculata),是鹈形目鹮科泽鹮属的鸟类。显著特征为暗色羽身、松软的羽冠以及翼上独特的白色斑块。分布于非洲的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高地。
外形特征:肉垂鹮体长约65至75厘米,全身呈深棕色,带有光泽的暗绿色羽毛,头面部被覆羽毛,喙部呈暗红色,眼周环绕着白色环带,眼本身为红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喉部下方悬挂的一小片红色肉垂,长约20毫米。翼上有鲜明的黑白相间图案,尤其在飞行中更为突出。幼鸟色彩较淡,白色部分较少,缺乏成年鸟的肉垂。
鸣叫特征:肉垂鹮的叫声粗糙而响亮,常发出连续的‘kowrrr...kowrrr...’或‘harrr...harrr..harrr..’的声音,特别是在起飞时。黎明时,它们会在栖息地发出一系列咔哒声、嘶哑声、咕哝声和尖叫声。
生活习性:肉垂鹮栖息于海拔1500至4100米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高地上,偏好草地、沼泽、山地草原以及城市草坪等生境。它们经常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偏好岩石悬崖、开阔地带、农田、橄榄树和杜松树混交林。肉垂鹮主要以蠕虫、昆虫(包括成虫和幼虫)为食,偶尔也会捕食两栖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3月至5月的短雨季和7月的主雨季,偶尔在12月的旱季也会繁殖。肉垂鹮通常群居繁殖,但也可能单独或小群(2-3对)繁殖。巢建于岩石悬崖、树顶或建筑物边缘,由树枝和草茎构成,内衬柔软植被。每窝产2-3枚蛋,雏鸟被覆黑色或棕色绒毛。
区别辨识:肉垂鹮与其他暗色鹮的区别在于翼上的白色斑块,以及喉部下方的小肉垂。幼鸟与成鸟相比,色彩较为暗淡,白色部分减少,且缺乏肉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肉垂鹮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受到威胁,局部地区常见,如埃塞俄比亚的巴勒山脉,已适应人类环境,甚至在城市中繁衍生息。
地理分布:肉垂鹮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高地,包括海拔1500至4100米的山地,如巴勒山脉国家公园。
其他:肉垂鹮能够很好地适应人类居住区,出现在农作物种植地、城市公园等地,有时会与家畜群一同活动,利用牲畜粪便中的甲虫作为食物来源。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肉垂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肉垂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