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苇莺(英文名:Blyth's Reed Warbler,学名:Acrocephalus dumetorum),是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包括深色的细眼纹、短的白色眉纹和清晰的浅色眼先,但缺乏深色上眉纹。该物种繁殖于欧洲至西北亚,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及缅甸地区。
外形特征:布氏苇莺体型小,长度约为12-14厘米,体重8-20克,平均11.2克。其羽毛呈单调冷灰褐色,身体瘦长,翅膀短而圆,喙相对长。头部前方有较明显的白色眉纹,眼睛周围有暗色眼纹;头顶和背部橄榄棕色,翅膀呈均匀的棕色,翼角无明显暗色;腹部颜色淡至近白色,胸侧和两胁带有暗赭色至灰色调;虹膜深棕色;喙色深灰角质,下颚基部淡粉色;腿色通常是暗灰色,有时带粉棕色。雄雌外观相似,幼鸟与成鸟类似,但色调略偏暖棕色。
鸣叫特征:布氏苇莺的鸣唱复杂多变,包含多种音调,部分粗糙,部分清晰,常插入高超的模仿声,以缓慢节奏重复3-5次(有时多达十次)。鸣唱间歇时,会发出尖锐的“thik”、硬质的“chak”和刮擦般的“cherr”叫声。
生活习性:布氏苇莺栖息于潮湿的荆棘丛、沼泽灌丛及草地,偏好森林边缘、灌木丛、沼泽边缘和公园,但并不特地依赖水体。它通常在灌木和树木上歌唱,而非芦苇或草丛中。饮食主要包括昆虫,如石蛾、蜻蜓、石蝇、直翅目昆虫、蠼螋幼虫、半翅目昆虫、绿蛉、鳞翅目昆虫、毛翅目昆虫、双翅目苍蝇(包括摇蚊)、膜翅目昆虫(包括锯蝇、蚂蚁、蜜蜂和黄蜂)、甲虫;蜘蛛、草蜱、蜗牛以及少量种子。觅食时,常在树和灌木的侧面或顶部枝叶间跳跃,也会在地上跳跃,甚至捕捉空中飞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布氏苇莺在灌木中筑巢,每次产4-6枚卵。最佳识别特征是其缓慢而重复的鸣唱,伴有大量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穿插着音阶和典型的Acrocephalus属特有的哨音。
区别辨识:布氏苇莺与湿地苇莺相似,但后者翅膀较长,喙较短,腿部颜色较浅。此外,布氏苇莺背部更灰,前额不如湿地苇莺平坦,喙也不如后者强壮和尖锐。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洲中部、中北部至俄罗斯中部和南部至中东地区;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及缅甸。
其他:布氏苇莺以英国动物学家Edward Blyth命名,其学名Acrocephalus源自古希腊语akros(最高)和kephale(头),可能Naumann和Naumann误解akros为‘尖端’之意。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布氏苇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