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鹳(英文名:Black-necked Stork,学名:Ephippiorhynchus asiaticus),是鹳形目鹳科黑颈鹳属的鸟类。大型鸟类。拥有巨大的黑色喙,黑色头部和颈部,主要分布于印度至澳大利亚的东洋界和澳新界。成鸟体长可达110-137厘米,体重约4.1千克,翼展190-218厘米。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成鸟具细长的红腿和细长的黑喙。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100-115厘米,翼展190-218厘米,体重2.3-4.4千克。羽毛主要为白色,翅膀处具黑羽。主翼羽、副翼羽、初级覆羽、上翼大覆羽、肩羽、小翼羽为黑色。虹膜颜色因性别而异,雄鸟为深棕色,雌鸟为黄色。成鸟的喙和腿为鲜红色,幼鸟则为暗色,随年龄增长逐渐变为成鸟特征。雌雄两性外观相似,但雄鸟体型通常大于雌鸟。
鸣叫特征:成鸟在巢附近会发出一些低沉的咕哝声,以及在展示行为中的喙撞击声。
生活习性:黑颈鹳主要栖息于广阔的淡水湿地,包括沼泽、河流、湖泊、稻田等,偶尔出现在海岸边的红树林、泥滩、海滩、盐沼和潮汐溪流。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在干涸的泛滥平原、灌溉作物如稻田中出现。它们的飞行特征明显,飞行时脖子前伸,腿后伸,超出尾尖。在澳大利亚,它们还被观察到在夜间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澳大利亚主要为4月至6月,在印度则从8月至次年1月。它们在树上筑建巨大的巢,通常位于大型孤立树木的顶部,巢宽可达2米,深1米,由树枝构成,内部铺垫草本植物。每窝产卵数量通常为2-3枚,孵化期约为33-34天,幼鸟在58-64天后离巢。一对黑颈鹳可能在同一地区持续多年繁殖。
区别辨识:黑颈鹳与同属的其他鹳鸟相比,具有独特的黑色头部、颈部和巨大黑色喙。雄鸟和雌鸟的虹膜颜色不同,雄鸟为深棕色,雌鸟为黄色,这是识别的重要特征。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至澳大利亚,包括东南亚部分国家,如印度、老挝等沿海地区,以及太平洋岛屿。在澳大利亚,它们的分布从西澳大利亚州的阿什伯顿河延伸至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遍及北部地区的内陆至达尔文水域,以及昆士兰州的内陆至新南威尔士州边境。
其他:黑颈鹳在澳大利亚的种群相对稳定,而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等地的数量稀少且呈下降趋势,受到栖息地丧失、过度捕鱼、过度放牧、猎杀和非法捕捉等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颈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