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鹳(英文名:Painted Stork,学名:Mycteria leucocephala),是鹳形目鹳科鹮鹳属的鸟类。大型鹳,寿命可达28年以上。以其长而弯曲的黄色喙著称,形似鹮,成鸟主要为白色,翼上有黑色条纹和鲜艳的粉红色三级飞羽。面部橙红,腿粉色,胸间有一道斑驳的带纹。幼鸟颜色较暗,喙呈黄色,缺乏胸带。彩鹳广泛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和中国南部,目前可能在中国已灭绝。在繁殖季节聚集在湿地的树上筑巢。
外形特征:彩鹳体型庞大,身长93至102厘米,体重2至3.5千克。成鸟头部裸露,呈橙红色或红色,喙长而弯曲,末端下垂,类似鹮。背部有明亮的粉红色三级飞羽,胸部有一道黑色斑驳的带纹。翅膀黑白相间,边缘略带粉红色。头部和腿部鲜亮的红色。非繁殖季节,羽毛和裸露部位色彩较淡。幼鸟色泽暗淡,具棕色羽色,喙黄色,无胸带。
鸣叫特征:彩鹳在繁殖群中发出拉长的尖叫和低沉的哼声。展示时会发出典型的‘fizz’叫声,但在该物种中较弱。繁殖期间,有啄嘴动作,幼鸟在求食时大声鸣叫。
生活习性:彩鹳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浅淡水湿地,如湖泊、草地沼泽、河流两岸和稻田。它们偶尔也会出现在沿海湿地和盐田。彩鹳在水中缓慢行走,用半开的喙从一侧到另一侧扫动,依靠触觉捕食。它们通常成对或小群觅食,除非在食物丰富的旱季,会形成较大群体。彩鹳不是迁徙性鸟类,但在某些地区会有季节性的短距离移动。
生长繁殖:彩鹳在夏季繁殖,具体时间因地理位置而异。在印度北部,繁殖期为7月至10月,在南部为11月至3月,通常在雨季开始后不久。它们在树上筑巢,通常是在水源附近,巢由树枝搭建,底部凹陷,内部铺有植物物质。每窝产卵3至4枚,孵化期约30天,雏鸟出生时覆有白色绒毛,约60天后可离巢飞行。
区别辨识:彩鹳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长而弯曲的喙和胸部的黑带。与其他Mycteria属的鹳相比,它们独有的胸带是辨识关键。此外,它们的头部和腿部的鲜艳红色也是识别标志。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彩鹳广泛分布于南亚,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南部、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中国南部。在南亚,它们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干燥地带较为常见,而在巴基斯坦则主要局限于印度河三角洲。在东南亚,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是最大的繁殖地之一,估计有5000对彩鹳。在泰国、老挝和越南,它们的分布范围已经显著缩小。在中国,彩鹳现在可能已经灭绝。
其他:彩鹳受到栖息地丧失、污染、湿地排水和非法狩猎的影响,尤其是在巴基斯坦,幼鸟和鸟蛋被贩卖。保护措施包括对繁殖群的监测和保护,以及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以防止非法狩猎。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彩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