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燕(英文名:Welcome Swallow,学名:Hirundo neoxena),是雀形目燕科燕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岛屿。拥有长而分叉的尾巴,上体深色,下体浅色,胸部和面部呈锈色。在澳大利亚比家燕少见,后者有较暗的胸带且下体更淡。迎燕常见于开阔地带,如公园、运动场、湿地等,常大量栖息于围栏和电线杆上。
外形特征:体长13-17厘米,体重12-17克。头部前额锈色至栗色,冠部和背部光泽钢蓝色;翅膀和尾部黑褐色,尾部分叉深,内侧尾羽有白色斑点(除中央一对);喉部和上胸部锈色至栗色,其余下体灰白,侧翼和下翼覆羽带棕色;下尾覆羽灰棕色,末端暗色,边缘浅色。雌鸟尾部较短,幼鸟颜色较暗淡,尾部更短,锈色部位颜色较浅。carteri亚种仅在体型上略大。
鸣叫特征:鸣唱为混合的啾啾声和颤音;联络叫声为'seet',并伴有尖锐的警报声'twsee'、'sweert'或'tit-swee'。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乡村、海岸、农田和人类居住地,通常靠近水源。形成群体,数量可达500只。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部分个体为留鸟或部分迁徙;东部澳大利亚的个体部分迁徙,非繁殖季节访问北澳大利亚,包括托雷斯海峡,同时在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过冬。主要迁徙时间为2月至3月和8月至9月。成鸟会回到同一地点连续繁殖。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7月至翌年4月,峰值9月至10月,内陆早于沿海;新西兰8月至2月,每年2-3窝。独居或松散群居,巢间距0.1-1米;巢由泥土颗粒和草混合制成,内部铺干草、根须、毛发、羊毛和羽毛。巢建于垂直表面,距地面0.3-7.6米,多在人工环境如涵洞、桥梁、码头、矿井、水箱、建筑物内壁或外墙、屋檐下。每窝产2-7枚卵,平均4或5枚,孵化期14-19天,平均15.6天。幼鸟喂养频率17-24次/小时,离巢期18-23天,平均20.6天。平均成功离巢率74%,繁殖成功率53%。
区别辨识:与洋燕相比,下体颜色较浅,尾羽内侧有斑点而非边缘,外侧尾羽较长;与家燕的区别在于缺乏喉咙下方的蓝色带。雌鸟尾部较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主要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Lord Howe和诺福克岛、新西兰及其北部外围岛屿;非繁殖期迁徙至澳大利亚内陆和北部,以及新喀里多尼亚。
其他:自20世纪中期以来,迎燕的分布范围已从澳大利亚扩展至新西兰。首次在新西兰被记录是在1958年的北岛,到1965年遍布整个北岛。近几十年来,在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和其他岛屿群也有非繁殖个体的记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迎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