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冠鹎

White-throated Bulbul Alophoixus flaveolus

黄腹冠鹎(英文名:White-throated Bulbul,学名:Alophoixus flaveolus),是雀形目鹎科冠鹎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缅甸和泰国西部的东洋界。以鲜明的羽色和独特的鸣叫而著称,具有蓬松竖立的羽冠,上体呈深褐色,下体鲜亮的柠檬黄色,喉部白色明显。

外形特征:体型略大,约22厘米,重量介于38-54克。拥有结实的喙和细长的羽冠,有时前倾。成鸟头部带有青铜橄榄色的冠羽,面颊灰白,耳羽灰色并带有白色条纹;背部青铜橄榄色,翅膀和尾巴红棕色;喉咙白色,从胸部到尾下覆羽均为明亮的黄色。虹膜棕色,喙多为淡蓝灰色,腿银灰色或淡铅灰色。雄雌相似,幼鸟羽色更偏棕色,翅膀更偏红色,下体颜色暗淡,接近棕色,喙色更深。

鸣叫特征:黄腹冠鹎非常嘈杂,常见其发出一系列短促鼻音的叫声,没有明显的歌声。最常听到的是响亮、短促、尖锐的单个‘nyak’声,重复率不一,通常较慢;受惊时会发出更高音调的‘yap’声,通常由多个个体交替或合唱;也会发出尖锐上升的‘shree-shree-shree’声,以及一系列由慢到快、音调渐高的金属质感鼻音。

生活习性:生活在原始和次生常绿森林的下层或中层,海拔600-1200米,冬季偶尔降至低地,在灌木丛和开阔地带觅食。以果实为主食,包括浆果,也会捕食昆虫。冬季形成紧密的小群,穿梭于植被中,类似某些画眉的行为,通常在地面3米以内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月至7月。巢由两性共同建造,外部由枯叶和竹叶构成,内部则用蕨根和弹性茎固定,放置于地面0-3米处,通常低于1米,藏于浓密的低矮植被中,靠近溪流。每窝产3-4枚卵,可能由两性共同孵化,孵化期约为13天,雏鸟由双亲喂养。

区别辨识:白喉冠鹎非常相似,但分布范围很少重叠。白喉冠鹎的喉部更白、更突出,下体颜色更深,整体羽色偏暗棕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南部较为罕见,但在尼泊尔、印度东北部、不丹和缅甸的适宜生境中非常常见,能适应森林的一定程度的退化和碎片化。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缅甸和泰国西部,繁殖区域与非繁殖区域差异不大,冬季部分个体会下降至低地。

其他:历史上,白喉冠鹎曾被归入Trichophorus(现为Criniger的同义词)属,直到2009年才被转移到Alophoixus属。其别名包括灰额冠鹎、灰额鹎白喉冠鹎灰头冠鹎,但不应与同名的其他物种混淆。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腹冠鹎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