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鹎(英文名:Red-tailed Bristlebill,学名:Bleda syndactylus),是雀形目鹎科须鹎属的大型绿鹎。广泛分布于非洲热带雨林,偏好原始森林环境。其显著特征为橄榄绿色的上体和黄绿色的下体,拥有黄色喉部、明亮蓝色的眼周裸皮、大而扁平的喙以及醒目的红色长尾。
外形特征:须鹎体长20.5至23厘米,体重介于36至57克之间,雄鸟通常比雌鸟稍重。头部、背部呈橄榄绿至橄榄棕色,胸前和两侧略带橄榄色,腹部鲜黄,尾羽上方有亮丽的锈红色。眼睛虹膜颜色可为红色、红褐色或栗褐色,喙上部蓝黑色或深棕色,下部较浅,腿色淡蓝灰、红褐或灰粉色。幼鸟上体和两翼主要为锈色,眼眶皮肤黄色,喙边缘和口裂黄色,腿色暗淡。亚种woosnami下方颜色比指名亚种更鲜艳。
鸣叫特征:须鹎的鸣唱是一系列忧郁、响亮的音节,音调相同,结尾时发出“turrrruuuu-turrrruuuu-turrruuuu”的声音;东部个体则为一系列4至5个颤抖下降的音符,发出“kweee-kweee-kweee-kweee”的叫声。叫声包括鼻音的“kyow”或“pyeeuw”以及尖锐的“chup”。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常绿和半落叶林、画廊林、密集灌木丛和森林-草原交错地带,偶尔出现在次生林中,海拔高度主要在低地,但也有记录显示最高可达2150米(东非)和1450米(利比里亚)。以昆虫为主食,包括直翅目、鞘翅目、螳螂目、等翅目、蜚蠊目、蝉科、蜈蚣目、马陆目和蜘蛛目等,也会食用青蛙、蟾蜍和部分果实。经常在混合物种群中发现,容易被Dorylus蚂蚁群吸引。害羞而隐居,通常在地面或接近地面处觅食,很少超过3至5米的高度,主要在灌木丛中活动。以低矮植被、树干、倒木和地面为食,会翻动叶子和其他残骸寻找食物,也能进行短暂的空中突袭。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如利比里亚的3月至4月、8月至9月和11月,科特迪瓦的1月有依赖性幼鸟,喀麦隆的10月至12月(3月至8月也有繁殖条件),加蓬的10月至3月(高峰在1月至2月),刚果民主共和国的9月至10月(7月也有繁殖条件),乌干达的4月至5月和8月(1月至2月有繁殖条件,12月有幼鸟)。一夫一妻制,筑巢直径约10厘米,深5厘米,外观似枯叶束,内部杯状结构或类似漏斗形状,由柔软的枝条和蛛网构成外层,内层用大块枯叶铺垫,底部特别铺设Marasmius真菌的菌丝(有助于结构的粘合)。巢通常位于离地1至3.5米的浓密低矮灌木丛中。每窝产卵2枚,偶尔1枚,仅雌鸟孵化。在加蓬的14个巢中,有11个遭到破坏,每个幸存的巢中有一只幼鸟成功离巢。
区别辨识:须鹎以其红色的尾羽和叫声与其他鹎科成员区分开来。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雌鸟平均体型较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非洲西部和中部的热带雨林区域,包括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喀麦隆、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乌干达等地。
其他:在加蓬,已记录到的密度估计为15至18对/平方公里。须鹎存在于多个保护区,如利比里亚的萨波国家公园、科特迪瓦的塔伊森林国家公园、加纳的卡库姆国家公园、喀麦隆的科鲁普国家公园、刚果共和国的诺瓦巴莱-恩多基国家公园、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萨隆加国家公园和乌干达的塞姆利基国家公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须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