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尾漠百灵

Bar-tailed Lark Ammomanes cinctura

斑尾漠百灵(英文名:Bar-tailed Lark,学名:Ammomanes cinctura),是雀形目百灵科漠百灵属的小型鸣禽。主要分布在摩洛哥至巴基斯坦的广阔区域,常见于热沙漠地带。该鸟以其独特的肉桂色砂质地羽色和淡色的超眉线著称。

外形特征:斑尾漠百灵体长约14厘米,体重介于14至23克之间,体态小巧精致。头部相对较小且圆润,喙短,初级飞羽长,约等于次级飞羽的一半长度,外侧初级飞羽略长于覆羽,腿脚短且细。背部多呈红褐色,具有淡色的眉纹;翅膀和尾巴为橙红色,翅膀末端有黑色尖端,尾巴有明显的黑色终端带;腹部呈淡色,胸部带有橙色色调;喙呈沙粉色;腿脚颜色从沙色角质到浅棕色不等。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尾巴和翅膀上的黑色标记较为模糊,外侧初级飞羽更宽且较长。

鸣叫特征:斑尾漠百灵的鸣唱为一系列高音调的‘see-oo-lee’或‘cher-ho-hee’,起始音节音调较低,往往只有近距离才能听到,最后一音节高亢纯净且略带吱吱声,节奏规律,间隔约1.5秒。叫声包括干涩的‘prrit’或‘cherr’以及细长的下降音‘peeyu’或‘see-oo’。

生活习性:斑尾漠百灵栖息于年降水量少于100毫米的沙漠地带,包括石质或沙质土壤的平坦或微起伏地形,植被覆盖稀疏或几乎无植被。在北非西部的撒哈拉沙漠,偏好石质黏土平原(砾石平原伴杂沙地)和草地,以及地形中的小洼地;在半干旱草原也很常见。通常生活在低地,但在巴基斯坦的繁殖季节后可能达到海拔1700米。它是留鸟,但在冬季会分散到较为湿润的地区,特别是在干旱时期;中东和阿拉伯半岛的短距离迁徙记录表明其有一定的游荡习性。偶尔会长距离分散,春季时在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意大利、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地有迷鸟记录。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受降雨影响,北非地区为1月至4月,开普维尔德群岛为9月至6月,中东地区主要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有时会有二次繁殖。雄鸟的求偶飞行呈陡峭的波动状,飞行路径蜿蜒但大致圆形,以快速俯冲结束。巢由雌鸟建造,位于岩石下或石头旁的地面上,直径7至8厘米,朝向北方,内部铺垫有少量植被和小石子。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12至14天,由双亲共同承担孵化任务;雏鸟由双方照料并喂食,大约11天后离巢,13至15天后羽翼丰满。

区别辨识:斑尾漠百灵与沙漠百灵非常相似,但其喙较小且更为精致。与沙漠百灵相比,斑尾漠百灵的体型略小,头部更圆,腿脚更细,尾巴末端有明显的黑色带纹。此外,斑尾漠百灵的叫声和鸣唱也有独特之处。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斑尾漠百灵广泛分布于北非至西亚地区,包括摩洛哥至巴基斯坦的广大区域。在开普维尔德群岛、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南部、突尼斯南部、西撒哈拉沿海地带、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阿曼、苏丹、叙利亚、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南部、也门北部均有记录。在部分区域如开普维尔德群岛的萨尔岛、博阿维斯塔岛和马约岛数量较多,而在其他地方如摩洛哥、突尼斯、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阿曼、苏丹、叙利亚、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南部、也门北部则较为罕见或局部分布。

其他:斑尾漠百灵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尽管其分布广泛且目前未面临明显威胁,但全球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斑尾漠百灵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