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黑山雀(英文名:Southern Black Tit,学名:Melaniparus niger),是雀形目山雀科黑山雀属的鸟类。这体型较大的黑色山雀,具有白色的肩部和翼羽边缘,尾巴下方有条纹状的灰白相间。常见于南部非洲的阔叶林木地带和荆棘灌丛中,常以活跃的群体形式出现在混合物种觅食群中。其鸣叫声嘈杂,包括一系列清脆而略带粗糙的“diddy-dzee”声。
外形特征:成年南黑山雀体长约15至16厘米,体重17.2至26克。雄鸟全身呈现黑色,新鲜羽毛下头部至尾上覆羽泛蓝光泽,尾羽黑色,边缘蓝白色,尖端白色。雌鸟外观与雄鸟相似,但光泽较弱,腹部呈灰褐色。幼鸟暗棕色,尾羽边缘浅棕色,翼羽边缘淡黄白色,下体灰色,逐渐变淡至下腹。种族间差异轻微。
鸣叫特征:南黑山雀发出的鸣叫声嘈杂,包括鼻音、嗡嗡声的接触音,如“jee-jee-jee-jee”、“tsi-tsi-chacha”或“tit-si-chachacha”。还有尖锐的“chew-ri”声和柔和的“peeoo-pu-peeoo”声,以及音乐般的“phee-cher, phee-cher”。其歌声由各种叫声组成,重复播放。
生活习性:南黑山雀主要以鳞翅目幼虫为食,非繁殖季节还摄食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种子和水果。它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冬季则加入混合物种群,每日移动可达10公里寻找食物。在树冠和中间层觅食,检查叶片寻找毛虫,搜寻树皮下的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夏季湿季,但受降雨量影响较大。南黑山雀的繁殖策略适应了热带不可预测的降雨模式,通常一对亲鸟仅能喂养少量幼鸟,因此多数雄鸟需留在父母领地多年帮助抚养幼鸟。雌鸟在孵卵期间被雄鸟和帮手喂养,面对威胁时会模仿毒蛇声音。
区别辨识:与卡氏山雀相比,南黑山雀的尾巴下方无白色边框,且分布范围仅部分重叠。雌雄两性在颜色上有细微差异,雄鸟更显蓝黑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南黑山雀分布于非洲东南部,形成半圆形分布,从安哥拉到南非的东开普省。偏好阔叶树为主的森林环境,如莫桑比克、Combretum物种和Burkea africana。在津巴布韦西部的森林中尤为常见,密度可达每平方公里五十只。
其他:南黑山雀的平均寿命数据缺乏,但推测成鸟死亡率远低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缘物种。2013年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其从Parus属移至Melaniparus属。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南黑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