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山雀

Varied Tit Sittiparus varius

杂色山雀(英文名:Varied Tit,学名:Sittiparus varius),是雀形目山雀科白额山雀属的鸟类。体长约13厘米,头顶至后颈黑色,后头中央有一白斑,上背栗色,上体余部及翼蓝灰色,颏、喉黑色,下体栗红色。台湾亚种形体较小且胸、腹纯为栗色。活跃于温带低海拔地区和丘陵森林,其独特的亮橙色腹部、蓝灰色翅膀和白色脸颊组合使其在分布区内易于识别。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部及俄罗斯南部库页岛。

外形特征:杂色山雀体长12-15厘米,体重14.4-20.8克。雄鸟头部黑色,前额淡黄色,后颈有窄黄色斑点,背部栗色形成窄带,其余上体深灰蓝色,下体橙色,腹部淡黄褐色,两胁红栗色。雌鸟相似,但体型略小,胸部和两胁颜色更淡。幼鸟较暗淡,头部至后颈颜色较浅,上体泛灰棕色,初级飞羽尖端淡黄色至红黄色,覆羽顶端淡黄色,侧胸和两胁红栗色不如成鸟广泛。

鸣叫特征:发出微弱的‘tsuu tsuu tsuu’作为联系声,薄而尖锐的‘pit’或‘chit’,更长更高音的‘spit-see-see-see’和责骂般的‘chi-chi-chi’或结巴的‘stit-ti-ti-ti…’。在日本,春季至夏季间重复单调或变化的哨音,通常包含响亮的‘peee’。

生活习性:杂色山雀主要栖息于开放的混合森林,偏好有日本栲树和日本扁柏的环境。饮食多样,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包括蜘蛛,也吃种子、坚果和浆果。它们在秋季储存食物以度过冬季,同时作为繁殖季节雏鸟的食物。活动隐蔽,常单独或成对出现,秋冬季节可能组成小群或混入多种鸟类群中。主要在树冠层觅食,偶尔也会在较低的层次和灌木丛中取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日本主要在3月至6月,繁殖行为包括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具体细节需参照研究文献。

区别辨识:台湾杂色山雀的区别在于后者仅分布于台湾,且体形较小,胸腹纯为栗色。与其他山雀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色彩组合。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南日本和库页岛常见或局部非常常见,但在北日本(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台湾和中国东北部较为罕见。Daito-jima岛上的ori亚种现被认为已灭绝。

地理分布: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南部库页岛、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部。在南中国,曾有记录于广东八宝山,但可能为逃逸的笼鸟。

其他:杂色山雀是日本三种最受欢迎的笼鸟之一,传统上用于占卜游戏中。笼鸟贸易对野生种群的影响未知。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杂色山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