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短嘴澳鸦(英文名:Apostlebird,学名:Struthidea cinerea),是雀形目澳鸦科灰短嘴澳鸦属的鸟类。别名: 灰鸵鹨、使徒鸟,直译: “使徒鸟”,快速移动的暗灰色或黑色鸟类,身长约33厘米。通常以6至20只的家庭群体活动,有时会合并成超过40只的大规模觅食群,这一特性使它们得名“使徒鸟”。灰短嘴澳鸦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东部,偏好干燥的开放林地。
外形特征:灰短嘴澳鸦体长约33厘米,全身呈深灰色,头部、颈部和胸部的灰色羽毛带有较浅的灰白色刷纹,翅膀呈棕色。其特征为长而黑的尾巴,在阳光下略带绿光。腿、喙均为黑色,眼睛颜色从棕色到白色不等。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部和身体的羽毛更柔软,纹理更松散,条纹不明显。
鸣叫特征:灰短嘴澳鸦非常善鸣,拥有一系列尖锐、责备或吱吱声的叫声,包括“kreech”作为威胁或警告,还有“chee-ow”用于驱逐入侵者或领土争端,幼鸟在嬉戏追逐时也会发出这种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放环境,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的树林或灌木丛,偶尔在人类活动区如农场、露营地、野餐区和乡村墓地附近可见。主要以种子和昆虫为食,也会取食其他鸟类的蛋和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在地面觅食,偶尔在低矮植被中活动,能从地面或植被中冲出的昆虫中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8月至2月,但在干旱地区可能会因降雨而提前。群体繁殖,通常包含一对繁殖伴侣和多达17个帮手,后者主要是主对的后代。巢由所有成员共同建造,为一个碗状的干泥巢,加固以草和树枝,位于树的水平枝或叉上,高度在3至12米之间。每次产卵3至5枚,偶尔会有更多卵,可能来自多个雌鸟。孵化和喂养由整个群体成员承担,孵化期约为19至20天,雏鸟期18至20天。
区别辨识:灰短嘴澳鸦的特征在于头部和颈部的蓬乱外观,以及类似雀科的短而深的喙。它们与白翅澳鸦在行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在外表上有明显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北部和中东部,从维多利亚州北部和南澳大利亚东部的麦利地区,北至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中部西部,直至海湾地区。在北领地有孤立的种群。
其他:灰短嘴澳鸦属于雀形目澳鸦科,是社会性鸟类,表现出合作繁殖的行为,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短嘴澳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