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王鹟(英文名:Black-faced Monarch,学名:Monarcha melanopsis),是雀形目王鹟科王鹟属的鸟类。这中到大型的懒散灰色王鹟,拥有橙红色的下体。成熟个体脸部带有黑色斑块,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黑脸王鹟体长约16.5至19厘米,体重21至29克。外观上,它是一种中到大型的王鹟,身体呈懒散的淡灰色,下体为橙红色。头部为灰色,额头和脸颊为黑色,眼周有窄小的黑色眼环。翅膀弯曲处和小翼羽为黑色,飞羽黑色,边缘较浅的灰色,尾巴为灰色。下巴和喉咙为黑色,上胸淡灰色,其余下体和翼下覆羽为橙红色。虹膜深色,喙为钢蓝色至蓝灰色,腿为灰色至铅灰色。雌雄相似。幼鸟头部和脸部为浅灰色,无黑色标记,翅膀和尾巴为棕色,下喙基部粉色或角质色。
鸣叫特征:其鸣唱是一系列悦耳的口哨音,第二个音符低于第一个,随后是长而上升的鞭状音,以较短或突然的音符结束,听起来像是“why-you, which-you”或“wyy-oo-ich-ee-ou”。此外,它也会发出清晰且拉长的“wheeech-you”和更粗糙的“which-a-where”。最常见的叫声是低沉、鼻音的“r,r,rerr”或“shsh-shsh-shirr”和一个粗糙的磨擦声。雌鸟会发出短促、刮擦的“quick”声。
生活习性:黑脸王鹟栖息于低地热带和亚热带雨林、画廊森林、桉树(Eucalyptus)林地、沼泽森林和红树林,海岸和季风雨林灌木丛和再生区。偶尔出现在郊区公园和花园。它在繁殖季节会迁移到澳大利亚东南部,从8月中旬至次年4月初。迁徙途经昆士兰的Iron Range,在9月和3月。在新几内亚南部和东南部,以及约克角半岛和托雷斯海峡岛屿,它是非繁殖访客或稀少繁殖者,从3月初至10月中旬。小群非繁殖的幼鸟全年存在于新几内亚。它主要以蜘蛛、甲虫、苍蝇、蝽象、蝉、蝉科、黄蜂、蜜蜂、锯蝇、鳞翅目成虫和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通常单独活动,有时加入其他王鹟科的混合物种群。捕食时动作缓慢而有条不紊,身体通常保持水平,尾巴稍微抬起。它在森林中间层和下层的树枝、藤蔓缠绕的灌木丛中觅食,偶尔会降至地面。以从树叶和树枝间捕获猎物为主,偶尔会在飞行中追逐昆虫,或在飞行时从悬垂的树叶下抓取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0月至次年3月。雌鸟独自筑巢,巢呈圆锥形或杯状,主要由绿色苔藓、树皮条、草、松果柏(Casuarina)或橡树叶、植物纤维(尤其是蕨类植物)、蛛丝构成,放置在覆盖藤蔓的细树或树苗的垂直分叉处,高度可达12米。每窝产卵2-3枚,蛋白色至微红白色,表面有细小的红色、粉红色或紫色斑点,主要分布在大端,有时遍布整个蛋壳,偶有底层的暗红色或紫灰色斑点,尺寸约为23.6×17毫米。孵化由双亲共同承担,持续13-15天;双方也会共同育雏和喂养雏鸟,离巢时间不确定,一般至少7天,可能在6-9天之间;离巢后的雏鸟仍被父母喂养数日。巢穴可能被灌丛杜鹃寄生。繁殖成功率较低,从已观察的巢中,只有少数能成功抚养出一只幼鸟。
区别辨识:与黑翅王鹟相比,黑脸王鹟在较暗的飞羽和尾巴与较亮的背部之间缺乏强烈的对比。雌雄在外观上相同,但幼鸟缺乏脸部的黑色标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南部,约克角半岛)至东南部维多利亚州(澳大利亚东部)。非繁殖区域:新几内亚中南部、东南部,以及约克角半岛周边岛屿,东北部昆士兰(澳大利亚东北部)。
其他:黑脸王鹟的寿命记录中,有成鸟在首次环志后5年再次被捕获的案例。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脸王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