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额扇尾鹟

Australian Rufous Fantail Rhipidura rufifrons

棕额扇尾鹟(英文名:Australian Rufous Fantail,学名:Rhipidura rufifrons),是雀形目扇尾鹟科扇尾鹟属的鸟类。小型活跃的鸣禽,以长而尖端淡色的尾巴和额头温暖的红棕色著称。在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地区广泛分布,偏好潮湿环境,如红树林和雨林。

外形特征:体型小至中等,长度约15.5–17.5厘米,重量8–13.5克。额头红棕色,冠部、脸部、颈背和肩部呈暗灰褐色,逐渐过渡到下背部、臀部和尾羽基部的红棕色。上翼灰褐色,尾羽基半部红棕色,余部暗灰褐色,尾羽尖端淡灰,最外侧羽毛较宽,向中心逐渐变窄。喉咙白色,上胸有中等宽度的黑色条带,羽毛边缘白色。下胸和腹部白色,两胁和下尾覆羽淡黄褐色。虹膜深棕色,喙暗黑褐色,下颚基部浅色。腿深棕色。雌雄相似。幼鸟缺乏黑白相间的喉部和胸部标记,冠部和肩部暗红棕色,翼羽边缘红棕色,尾羽尖端淡红棕色。喉咙偏白,胸部斑驳的黄褐色和棕色,腹部淡红棕色,下尾覆羽红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高音的哨声,加速成一系列急促的高音下降的'锯齿'音符。其他叫声包括柔和的口哨声'huit',高音的吱吱声'chip-chip'或'tsit-tsit',以及尖锐的'chip'。

生活习性:栖息于雨林、季雨林、河岸植被、沼泽林地和密集的桉树森林。迁徙期间可能出现在开阔或城市环境中。在澳大利亚,高度可达1400米。表现出强烈的繁殖地忠诚度,98.8%的被标记个体在初次标记地点10公里范围内被重新发现。东北澳大利亚种群进行季节性迁移,从高地繁殖区下降到沿海低地和岛屿。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在10月至次年2月(81%的卵在11月至12月间产下),在海拔较高处(超过600米)为11月至1月。每季产1-2窝。巢置于小枝叉近末端,距离地面最多10米(通常不超过5米)。由双亲共同建造,耗时8-15天。巢为紧凑杯状,由草和其他细纤维构成,外部以蜘蛛网加固,底部和尾部先于杯体形成。每次产卵间隔约24小时,孵化期约为14天(新几内亚地区)至15-17天(澳大利亚)。幼鸟由双亲喂养,离巢后4-5.5周内独立。

区别辨识:通过橙红棕色的背部、臀部和尾羽基部以及黑白相间的胸部轻松识别。在东部澳大利亚,通常在较低层觅食,与灰扇尾鹟共存时,其觅食位置更低。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澳大利亚,分布于昆士兰州东北部至维多利亚州南部;非繁殖季节在昆士兰州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跨飞地区)。

其他:已知的寄生者包括淡色杜鹃霍氏金鹃扇尾杜鹃灌丛杜鹃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额扇尾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