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劳

Long-tailed Shrike Lanius schach

棕背伯劳(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学名:Lanius schach),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称: 桂来姆、黄伯劳,直译: 长尾伯劳,分布广泛,遍及亚洲,从远东至澳新界,包括小巽他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成鸟具黑色贯眼纹或顶冠,尾长且黑,上体偏灰,下体偏棕。在中国东部沿海及南部,包括台湾和海南等省,为常见留鸟。

外形特征:体型中等,长度约20-25厘米,重量在33-53克之间。成鸟特征明显,额头和面部具黑色面具,延伸至颈部侧面,冠至背部暗灰色,背部和臀部橙色。翼黑,初级飞羽基部有显著白色斑块。尾巴黑色,末端白色,外侧尾羽边缘淡黄色。喉咙白色,下体白色,侧胸和两胁橙色。亚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小、尾长和头部及上体颜色。幼鸟较难与其他伯劳幼鸟区分,面部面具缩小,上体棕色,具细密的暗色纵纹,翅膀棕色,边缘橙黄色,初级飞羽尖端淡色,喉部白色,下体白色,带有橙黄色调和变化的暗色虫蚀状纹。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如'scha-scha-scha-schi','schach-schach','ketsch-ketsch...'或'tchert...',以及二音节的'tch-ick','cha-dit','kerr-ick'。歌曲持续时间长达15分钟,包含悠扬的颤音和口哨声,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叫声。

生活习性:偏好干燥开阔的生境,如灌木丛、轻度林地、农耕区、草原散生灌木、年轻种植园、花园和公园。在亚洲中部,常见于种植树木的耕作区附近。以昆虫为主食,偏好大型昆虫,如蚱蜢、甲虫,也捕食小型哺乳动物、蜥蜴、青蛙、螃蟹和小型鸟类。狩猎时从突出的栖木出击,地面捕食为主,也会空中捕食昆虫。具有领域性,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多单独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3月至7月,主要在4月至5月,南方地区可能提前至2月,或延至6月至11月。巢为深而松散的杯形,由草茎、竹叶、嫩枝等材料构成,置于灌木或树上,高度1-8米。每窝产卵3-6枚,卵色变化大,孵化期12-14天,由雌鸟负责孵化,雄鸟负责警戒和喂食。雏鸟晚成性,留巢期13-14天,亲鸟共同育雏。

区别辨识:灰背伯劳的区别在于背部羽色缺少橙色调,为深灰色。幼鸟难以与其他伯劳幼鸟区分。叫声和鸣唱特征可用于辨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洲,从远东到澳新界,覆盖小巽他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在中国东部沿海及南部省份常见。

其他:已知会寄生巢穴的鸟类包括大杜鹃、鹰大杜鹃斑翅凤头鹃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背伯劳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