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鵙鹟

Grey Shrikethrush Colluricincla harmonica

灰鵙鹟(英文名:Grey Shrikethrush,学名:Colluricincla harmonica),是雀形目啸鹟科鵙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中型鸣禽。以独特的五音符鸣唱闻名,体长约24厘米,外观上无鲜艳色彩,但在歌唱天赋上却独树一帜。

外形特征:雄鸟成鸟头部和颈背呈深灰色,眼眶白色,面部侧面和颈部颜色较头顶淡,颊部浅灰色;背部、肩羽橄榄褐色,臀部和尾上覆羽深灰色;上翼灰色带淡棕色调,飞羽和大覆羽暗灰色,边缘略显浅灰色,尾羽深灰色;喉部至胸部颜色渐变,由浅灰至深灰,两胁和腹部至白色或近白色;虹膜深红棕色;喙黑色;腿深灰色至黑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眼眶淡灰色,眼环窄而浅灰,颊部至胸上部有深灰色条纹,喙色灰色,有时下颌基部较浅。幼鸟具有宽阔的锈色眉纹,上体棕色,臀部和尾上覆羽棕灰色,飞羽和翼覆羽边缘宽广的锈色,下体重条纹,尾下覆羽和肛周白色,虹膜深棕色。

鸣叫特征:灰鵙鹟的鸣唱丰富而悦耳,由一系列离散的类似长笛的声音组成,音调、音量和持续时间各异,通常至少有一声比其余更为响亮,结尾为拉长的音符或高亢清脆的哨音。歌声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个体差异。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林木环境,主要是桉树(Eucalyptus)或金合欢(Acacia)为主的区域,但也可见于班克西亚树林、沿海灌木丛、农田、花园、住宅区、异域松树(Pinus)林和雨林,以及干旱地区的河流旁。在新几内亚,还出现在稀树草原、红树林、海岸灌木、次生林、城镇花园、椰子种植园和橡胶园。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70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澳大利亚为7月至2月,在新几内亚为2月至5月和8月至11月。每季可产1至3窝,若卵丢失可尝试多达四次。巢由两性共同建造,位于地面至20米高的植被中,平均高度低于3.5米,偶尔建于地面。巢呈开放杯状,主要由树皮条、根须、小枝和叶子构成,内衬草和细树皮。卵数1至4枚,通常3枚,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灰色和橄榄褐色斑点。孵化期15至19天,雏鸟期17至18天。

区别辨识:成年雄性灰鵙鹟的头部和颈背深灰色,眼眶白色,与同属其他物种区别明显。雌鸟与雄鸟的区别在于眼眶颜色、条纹分布和喙色。幼鸟具有明显的锈色眉纹,便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全境和新几内亚东部,从沿海至内陆,包括城市区域。

其他:灰鵙鹟能够模仿其他鸟的叫声,是出色的模仿者。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鵙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