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刺莺(英文名:Whitehead,学名:Mohoua albicilla),是雀形目黄头刺莺科黄头刺莺属的鸟类。小型的特有鸣禽,仅在新西兰北岛发现。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独特的白色头部和下体。雌鸟和幼鸟的冠部和颈背带有肉桂色调。通常以小群快速而嘈杂的方式在树冠中穿梭,发出尖锐的喋喋不休声、颤音和滑音。偏好高大的原生森林和灌木丛。尽管飞行不太情愿,但它们在觅食昆虫时敏捷且具有杂技般的动作,常常倒挂。雄鸟的叫声清晰,类似金丝雀。成年鸟会喂养比它们大得多的长尾果鸠幼鸟,因为它们是这种巢寄生者的首选宿主。
外形特征:白头刺莺体型小,全长约15厘米,雄鸟体重18克,雌鸟15克。雄鸟头部和颈部呈偏白色,颈背偶尔带淡灰棕色,上体冷褐色,上尾覆羽略深;上翼和尾巴为棕色,外侧初级飞羽边缘呈淡灰棕色;下体偏白色,两胁略带淡灰棕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冠部至颈背带有棕色色调。幼鸟似雌鸟,但头部侧面、颈部、两胁和下尾覆羽带棕色洗染。虹膜深棕色,喙和腿黑色。
鸣叫特征:雄鸟的叫声是一串下降的钟铃般的颤音,开始三个'viu'音符,接着是三到四个或更多的'zir'音符和其他音符。群体情况下会发出'che-che-che-che'和'swerre'的叫声,当兴奋时,会发出'chirrt'的声音。
生活习性:白头刺莺主要栖息于原生森林和密集的灌木丛,有时也会出现在外来松树林、花园、农场和果园中。它们主要在南洋杉森林和茶树灌木丛中繁殖。从海岸线到海拔1300米的范围内都有分布。它们大部分时间定居不动,但可能有局部移动。它们以昆虫为主食,偶尔也会吃种子和果实。觅食时会在所有植被层次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在10月至12月,有时会有两窝。一夫一妻制,成对繁殖,经常有最多六个辅助者帮助。筑巢由雌鸟承担,巢是一个深杯状,主要由草、树枝、树叶、根须、树皮条和苔藓构成,外部用蜘蛛网固定,内部铺有羽毛、羊毛、苔藓、树皮和其他植被。孵化期为17至19天,雏鸟期16至19天。雏鸟依赖父母和辅助者喂养4至6周,有时长达8至9个月。雌鸟可能在雄鸟和任何辅助者继续喂养第一窝的同时开始建造第二个巢穴。
区别辨识:白头刺莺与其他同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白色头部和下体,以及其特有的叫声。雄鸟和雌鸟之间主要通过冠部和颈背的颜色差异来辨认。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新西兰北岛南部,包括Mt Egmont和轴向山脉系统,从东角南至库克海峡,以及小屏障岛和卡皮蒂岛。
其他:白头刺莺曾在整个岛屿的植被区域广泛分布,但在19世纪70年代北岛的数量开始减少,随后在某些地区灭绝。在一些地区数量已有所回升。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头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