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黑鵙(英文名:East Coast Boubou,学名:Laniarius sublacteus),是雀形目丛鵙科黑鵙属的鸟类。其显著特征为上体洁净的黑色与下体带有淡粉色调的白色。分布于非洲东部沿海低地,从索马里东南部至坦桑尼亚东北部,包括桑给巴尔岛。
外形特征:东岸黑鵙体长22至25厘米,体重约43至55克。成鸟头部至颈背、颊部、耳羽、颈侧和上体呈微光泽的蓝黑色;下背部和臀部羽毛长而蓬松,覆盖着光泽蓝黑色的上尾覆羽;尾部黑色,略带光泽,外侧尾羽有时具白色尖端;上翼黑色,有时具1至3枚白色或近白色的中覆羽和大覆羽;下体白色,胸腹部及两胁带有淡鲑粉色调;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带有淡粉色;虹膜深红棕色;喙黑色;腿蓝色。雄雌相似,幼鸟与成鸟类似,但上体羽尖为土黄色或赭色,下体较暗淡,有时可见隐约的横斑纹。
鸣叫特征:具有多样化的鸣声,包括空洞上升的哨音、起伏的‘激光枪’音符、嘶哑声和嘎嘎声,通常由一对鸟以二重唱的形式发出。
生活习性:栖息于高密度植被中,如高地森林边缘、河岸林木、密集灌丛、农业区的木质纠缠处、沿海灌木丛、杂乱树篱和花园。主要生活在低地,但在坦桑尼亚东部乌卢古鲁山脉可达海拔1800米。生活方式定居,以昆虫为主食,也吃小果实和小型脊椎动物。觅食时主要在深荫处或地面进行,通过在枝条、叶片、茎和地面杂物中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2月至翌年3月,似乎实行一夫一妻制。强烈维护领地,通过鸣叫和追逐进行防卫。巢穴为浅而松散的开放碗状,由细软植物、细草和细枝构成,内部可能含有蜘蛛丝,建于离地面几米高的纤细树枝分叉处,深藏于灌木丛中。
区别辨识:与热带黑鵙相似,但分布范围几乎不重叠,且后者肩部有白色斑块。与较小的黑背蓬背鵙相似,但后者上体有白色。叫声与锈色黑鵙和埃塞黑鵙相似。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东部沿海低地,包括索马里东南部(博尼森林)、肯尼亚(沿河谷至加里萨、东察沃国家公园南部、西察沃国家公园南部和吉佩湖)和坦桑尼亚北部(吉佩湖以东至帕雷山脉北部,以及从坦噶南至桑给巴尔的海岸线,内陆至乌萨马拉山脉东部和乌卢古鲁山脉)。
其他:近年来被确认为独立物种,与广泛分布的埃塞黑鵙区分开来。在某些地区较为常见,但在其他地区可能较少见。内陆种群相对安全,但乌萨马拉山脉东部等地的桉树种植和森林碎片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日益引起关注;沿海种群可能受到海滩旅游和住宅开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密集木质昆虫丰富生境丧失的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东岸黑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