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尾噪刺莺

Fan-tailed Gerygone Gerygone flavolateralis

扇尾噪刺莺(英文名:Fan-tailed Gerygone,学名:Gerygone flavolateralis),是雀形目细嘴莺科噪刺莺属的鸟类。小型而可爱的细嘴莺科鸟类,头部呈灰橄榄色,喉部颜色较浅,眼周有断裂的白色环圈,腹部及下侧呈现鲜艳的黄色,翅膀为灰橄榄色。广泛分布于多种生境,包括城市花园。此鸟种在2021年由IOC认定为独立物种,此前曾与伦纳噪刺莺视为同种。

外形特征:扇尾噪刺莺体长约10厘米,体重约7.5克。成年鸟头部上方橄榄灰,喉部及上胸淡灰色,下胸至腹部、两胁及尾下覆羽呈明亮的硫磺黄色。背部更显绿色,翼覆羽、主翼羽及次级飞羽边缘同背羽绿色一致,臀部颜色稍淡,尾上覆羽暗橄榄色,前额、头顶及颈部为灰白色带橄榄色调。眼先、眉纹及眼下羽毛近白色;腋羽和腕缘黄色;翼下覆羽白色,尖端黄色;耳羽和喉侧灰色,略带棕色调。雄鸟上体橄榄褐色,头更偏橄榄灰,眉纹不明显,眼圈断裂;上翅及尾橄榄褐色,尾羽外侧有白色斑点;喉部灰白色,两胁及腹部柠檬黄色,其余下体淡灰色;虹膜红色;喙黑色;腿黑色或深灰色。雌鸟比雄鸟颜色淡。幼鸟尚未具体描述。

鸣叫特征:鸣唱为连续重复的几个(通常四个)断奏音符组成的短句,声音轻薄、清脆,如"tee poo tee tee poo tee",在瓦努阿图的亚种(correiae)的叫声更为强烈,连贯,"toodly toodly teedle tee too"。此外,觅食时持续发出轻微的啾啾声作为联系。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次生林、村庄花园和灌木丛,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山丘,瓦努阿图地区可达至少1600米,但在某些岛屿上,海拔超过550米的密林中较为少见。该物种为留鸟,但有能力进行短距离移动,可能曾多次在瓦努阿图的各岛上扩散。以昆虫为食,包括昆虫幼虫、蛹及成虫。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由绣眼留下(Zosterops)、扇尾(Rhipidura)和啸鹟(Pachycephala)组成的混群。觅食范围从低层至树冠,主要在中间层次,从叶、枝条上觅食,有时悬停追捕猎物。性格温顺。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瓦努阿图为9月至1月/2月,在新喀里多尼亚为9月至12月,多数繁殖记录出现在10月。巢为有顶结构,侧面入口,底部有延伸部分,由植物纤维、根须、软皮和苔藓构成,用蛛丝固定,内衬羽毛和柔软植物,通常悬挂于离地面1至5米高的藤蔓上。每窝产卵2至3枚,颜色为白色或肉色,带有棕色斑点。孵化和离巢时间未知。巢穴会被金鹃寄生。

区别辨识:与 correiae的区别在于喉部及上胸颜色更淡,覆盖范围更小,不完全覆盖整个胸部;下胸、腹部、两胁及尾下覆羽更亮的硫磺黄色;背部更绿;翼覆羽、主翼羽及次级飞羽边缘同背羽绿色一致;臀部颜色稍淡;尾上覆羽暗橄榄色;前额、头顶及颈部为灰白色带橄榄色调;幼鸟全身下体黄色,胸部有暗色带,上体略带暗色。不同亚种在色彩、眉纹的范围和显著程度以及生物计量学上略有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扇尾噪刺莺在所处的地理范围内常见,适应次生环境,只要周围有树木即可生存。当地人为食物和娱乐的捕猎对其构成威胁,尤其是Rennell岛上的鸟类,但外来入侵物种的潜在引入是更大的威胁(如猫Felis catus和太平洋鼠Rattus exulans)。在瓦努阿图和新喀里多尼亚,该物种在大多数岛屿上都很常见,尽管它可能已从某些岛屿消失,但也可能在其他岛屿上定居。

地理分布:澳新界:新喀里多尼亚和瓦努阿图。在瓦努阿图的分布海拔可达至少1600米。在某些岛屿上,海拔超过550米的密林中较少见。

其他:扇尾噪刺莺在2021年前与伦纳噪刺莺被视作同一种,但之后被IOC确认为独立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扇尾噪刺莺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