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刺莺(英文名:Redthroat,学名:Pyrrholaemus brunneus),是雀形目细嘴莺科红喉刺莺属的鸟类。主要栖息在地面的小型鸟类,常见于澳大利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以刺灌丛地和盐生灌木丛为家。其特征性的红喉斑块以及模仿多种鸟类叫声的能力使其在同类中脱颖而出。
外形特征:红喉刺莺身长约10.5至12.5厘米,重约12克。外观似灰褐色长尾的刺莺,具宽阔的尾羽白色边角。雄鸟拥有棕灰色头部和颈部,额头上带有淡色波纹,前额暗色斑点;脸颊和喉咙呈奶油色,眼圈狭窄且白色;背部暗灰棕色,臀部和上尾覆羽略带棕色;尾羽对比鲜明的黑棕色,外侧四对尾羽尖端宽白;翅膀上有浅色翼斑;腹部主要是浅灰色,下巴和喉咙中央有一片暗淡的砖红色斑块(强光下难以辨认),腹部中央白色,两肋淡黄色,逐渐变为更丰富的黄色,臀部和肛周黄色;尾下部深灰色,尖端白色;虹膜红棕色至浅棕色或黄棕色;喙黑色或灰黑色,有时下颚粉棕色;腿黑色,有时棕色,深灰棕色或深粉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缺乏红色喉斑,喉咙呈淡色或奶油色。幼鸟类似雌鸟,但缺乏额部标记,头部更棕色,尾羽尖端较小的白色,翼斑呈黄色。
鸣叫特征:红喉刺莺的叫声是一系列持续的颤音和模仿的混合体,伴有嗡嗡声和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如黑耳金鹃、赤色田野莺、灰扇尾、仙鹟和荆棘莺。雄鸟的叫声在繁殖季节更为持久。
生活习性:红喉刺莺栖息于澳大利亚内陆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偏好含刺灌丛和盐生灌木丛的环境。它们主要在低矮的树枝和灌木丛中迅速穿梭或像鼠一样在地上跳跃。它们是杂食性鸟类,以草籽、灌木种子和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蜘蛛、昆虫和软体动物。主要在地面或低植被中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6月至12月之间,存在地理差异。红喉刺莺通常成对繁殖。巢穴相对较大,形状为圆顶或球形,顶部有一个圆形入口。巢由树皮条和纤维构成,内部铺垫羽毛、毛发或柔软的植物材料。巢建于地面附近,位于灌木、草丛、树木基部、倒木或小凹地中。雌鸟独自负责孵化2到4枚巧克力棕色的蛋。红喉刺莺是黑耳金鹃和扇尾杜鹃等寄生鸟的主要宿主。
区别辨识:红喉刺莺与荆棘莺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大,尾巴较长,且叫声更为复杂。雌鸟和幼鸟因缺乏红喉斑而更难识别,但可通过其灰色调的底色和白色的尾羽尖端来辨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然而,红喉刺莺在澳大利亚某些地区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受到多种威胁过程的影响。
地理分布:红喉刺莺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西澳大利亚州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大桑迪沙漠和吉布森沙漠)、北领地的极端南部、南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西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西部。
其他:红喉刺莺与斑点林莺(Chthonicola sagittata)和随莺关系最为密切,这三个物种构成了一个姐妹群,与heathwrens和fieldwrens(Hylacola-Calamanthus)相关联。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喉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