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细尾鹩莺(英文名:Red-backed Fairywren,学名:Malurus melanocephalus),是雀形目细尾鹩莺科细尾鹩莺属的小型鸟类。繁殖期雄鸟身着醒目的黑头、上体和尾巴,背部与臀部呈现鲜艳的红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则为淡褐色调,腹部偏白,侧翼和下体带黄色或淡黄色。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至东部沿海区域,从西北部的金伯利地区至新南威尔士州的亨特地区。
外形特征:红背细尾鹩莺体型小,尾部长,站立时尾部通常呈翘起状态。成年雄鸟在繁殖季节呈现出丝滑的黑色头部、上体和尾巴,背部与臀部则为亮丽的橙红色;非繁殖期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均为淡棕色,带有暖色调。雌鸟具淡黄眼斑,冠部及上体为温暖的中褐色,翅膀和尾巴暗灰褐色,下体白色,侧面和下体变为赭色或淡黄色。喙呈粉棕色,腿为浅棕色。幼鸟与雌鸟外观类似。
鸣叫特征:其典型的叫声为柔和的连续音符,以弱音开头,随后高亢尖锐,结尾部分音节较多。接触叫声为轻微的“ssst”,警戒声为尖锐的“zit”。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夏季降雨区的各种植被环境中,偏好有高草覆盖和稀疏树荫的地带。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蟑螂、甲虫、蚱蜢和毛虫,偶尔也吃蜘蛛和种子。觅食方式包括地面的‘跳跃搜寻’和快速的‘飞舞追逐’,通过搅动底物使猎物暴露,然后进行追捕。有时会形成多达30只的觅食群体。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雨季,除六月外全年均可产卵。社会上保持一夫一妻制,但性行为上多配偶。巢由雌鸟建造,为草和树皮条构成的椭圆形穹顶结构,入口位于侧面,内部铺设精细的草、根须、植物绒毛、毛发和羽毛,一般建于离地面不足一米的草丛或小灌木中。每窝产卵2-5枚,孵化期12-13天,由雌鸟负责,雏鸟由群体成员共同喂养,出巢期11-12天;雏鸟被父母领走并隐藏一周,由群体成员喂养约一个月,之后继续与家庭群同住,可能参与第二次繁殖尝试的辅助工作。
区别辨识:与华丽细尾鹩莺雌鸟相比,红背细尾鹩莺雌鸟的羽毛色彩更暖、更棕。两个亚种的区别在于,指名亚种尾较长,背部橙色;而cruentatus亚种体型较小,尾较短,背部颜色更偏向猩红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红背细尾鹩莺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至东部,包括西北部的金伯利地区至新南威尔士州的亨特地区,以及附近岛屿如格罗特岛、埃德蒙佩尔岛、弗雷泽岛、梅尔维尔岛和巴瑟斯特岛。在内陆干旱地区较为罕见,被白翼细尾鹩莺取代。
其他:历史上,红背细尾鹩莺曾因人类大规模定居导致适宜的高草环境减少而从某些地区撤退,例如悉尼附近的Port Jackson地区,但总体上在当前分布范围内数量普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背细尾鹩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