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英文名:Silver Pheasant,学名:Lophura nycthemera),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鸟类。又名: 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体态优雅,外观绚丽。雄鸟上体及双翅覆以白色,饰以黑纹;羽冠与下体为灰蓝色;长尾中央羽毛几乎纯白,外侧带黑色波纹。雌鸟整体呈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与雄鸟相比色彩较为朴素。白鹇是广东省的省鸟。
外形特征:雄性白鹇总长度变化显著,最长可达120至125厘米(含尾羽60至75厘米),而最短的亚种仅约67厘米(尾羽约30至33.5厘米)。雌鸟的尺寸明显小于雄鸟,长度在55至90厘米之间,尾羽长度约为24至32厘米。雄鸟体重在1.13至2千克之间,雌鸟体重则介于1至1.3千克。雄鸟的特征在于其鲜明的黑白对比羽毛,雌鸟则主要为红棕色或深棕色,带有不同程度的淡色斑纹。
鸣叫特征:雄鸟的领地叫声被形容为类似于雉鸡或黑鹇的声音,但更为短促和低沉。展示时,雄鸟会发出翅膀振动声和轻微的颤音'koo koo'。两性在觅食时会发出柔和的哨声,受惊扰时则会发出尖锐的哨声。
生活习性:白鹇栖息于多种类型的森林环境,包括阔叶林和松树林为主的区域,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上,但在某些地区也可降至300米。它们偏好在浓密的竹林和灌木丛中活动,白天隐匿,夜晚栖息于树上。食物主要包括昆虫、浆果、种子、嫩叶和苔藓。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3月中旬开始,实行一雄多雌制。雄鸟好斗,发情期时脸部裸露部分变红,羽毛光泽增强。雄鸟通过侧面展示的方式吸引雌鸟,筑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每窝产卵4至8枚,卵淡至棕褐色,孵化期24至25天,雏鸟早成性。
区别辨识:雄性白鹇与黑鹇的主要区别在于白鹇的尾羽更长更白,腿为红色。雌性白鹇与黑鹇雌鸟的区别在于脚的颜色,白鹇雌鸟脚为粉红色,外侧尾羽颜色不同于黑鹇。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某些自然保护区内,白鹇的种群密度较高,但由于栖息地破坏,如砍伐、药材采集、道路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其生存仍面临威胁。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山脉森林中,从山脚到海拔1500米的高度均有其踪迹。在中国南方省份有广泛的分布。
其他:白鹇在历史上曾被认为是稀有物种,但现在在适宜的环境中仍然常见。然而,一些亚种如whiteheadi、engelbachi和annamensis处于濒危状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鹇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