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嘴䴕雀(英文名:Ivory-billed Woodcreeper,学名:Xiphorhynchus flavigaster),是雀形目灶鸟科纵纹䴕雀属的鸟类。中型的热带森林鸟类。其分布于中美洲,从墨西哥西部到哥斯达黎加西北部,主要栖息于干燥和湿润的森林环境中。以长而结实的喙和明显的头部条纹为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白嘴䴕雀体长20-26.5厘米,体重介于35-62克之间,雌雄体型略有差异。拥有长而略向下弯曲的喙,喙色偏淡,面部有精细的黑褐色条纹。头顶和颈背深灰褐色,带有醒目的浅色斑点状条纹。背部和肩羽为淡灰褐至橄榄褐色,遍布宽阔的浅色条纹,每条条纹边缘较暗。臀部为棕褐色,与红棕色的翅膀和尾巴形成轻微对比。飞行羽较尾羽更浅,外侧初级飞羽更淡,带有深灰色尖端。喉咙呈浅黄色,有细小的深色条纹。上胸颜色较喉咙稍浅,羽毛边缘黑色,形成鳞片状外观。其余下体为淡黄褐色,带有宽大的深色边缘的浅色条纹,向腹部逐渐减弱。下翼覆羽为橙黄色。眼睛颜色为浅红棕色至深棕色,喙色偏淡,基部可能带蓝灰色或棕色,腿脚颜色为黄绿色至橄榄灰色或棕色。
鸣叫特征:白嘴䴕雀的叫声包括尖锐的‘tchee-oo’、‘skweeú’或‘squirp’声,以及连续的下降音符序列,如‘tyew-tyew-tyew’或‘s-keé, kee, kee, kee, kee, kee, kur’。在西部墨西哥,其鸣唱为约2.5秒长的尖锐哨音,声音先升后降,而在其余地区则为持续4-7秒的‘笑声’般的嘶鸣,音调先快后慢,音量先高后低。
生活习性:白嘴䴕雀广泛适应多种森林环境,从低地到山麓的海拔范围,偏好落叶林,但也出现在半落叶林、常绿林、画廊森林、松栎林、荆棘灌木丛、淡水沼泽和红树林中。它们不仅在成熟的森林中出现,也在次生林、森林边缘和种植园中活动。与大多数树栖鸟类相比,它们在较干旱的环境中更为常见。在繁殖季节后,可能会发生向更高海拔的局部移动。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追踪行军蚁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大约在3月至8月,筑巢高度较低,通常在1-1.7米之间,巢穴位于枯木中或无花果树根与树干间的缝隙中,巢内铺垫纤维、木屑或树皮碎片。每窝产2-3枚白色蛋,平均尺寸为29×21毫米。关于孵化期、离巢时间及亲鸟照料细节尚未明确。
区别辨识:与白嘴䴕雀最为相似的是纹头䴕雀,但后者体型较小,更为活跃,喙瘦长且微弯,叫声完全不同。白嘴䴕雀的大型身材、厚重且几乎直的喙、鲜明的上体条纹和深色颊线是主要的辨识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从墨西哥西部至哥斯达黎加西北部,包括低地和山麓地带,最高可达海拔1500米,部分地区可达2800米。
其他:尽管其数量估计至少有50万成熟个体,但被认为正在减少。在北端分布区较为罕见,而在哥斯达黎加则被认为是相当少见的。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嘴䴕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