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灰针尾雀(英文名:Slaty Spinetail,学名:Synallaxis brachyura),是雀形目灶鸟科针尾雀属的小型鸟类。其身长约14至16厘米,体重介于16到21克之间。整体呈深灰色调,具红褐色翅膀和头冠。雄雌羽毛相似,常匿藏于杂草丛生的次生林边缘。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从洪都拉斯至秘鲁北部。
外形特征:蓝灰针尾雀体态小巧,尾羽长而尖锐,呈现出独特的‘针尾’特征。头部颜色较暗,冠部和颈背呈深红褐色,面颊及眉纹灰暗。背部色深,由黑褐色过渡至石板灰色,臀部和上尾覆羽略带棕色。翼羽基部红褐色,端部深棕。尾羽与臀部同色,缺乏羽枝的尖端赋予其‘刺状’外观。喉咙黑色,带有淡边的羽毛,胸腹部暗灰褐,腹侧较浅,腿覆羽更偏棕色。虹膜呈红褐至橙褐色,上喙黑至灰,下喙灰至蓝灰色,腿脚橄榄灰、灰或蓝灰色。幼鸟与成鸟相比,头部颜色不明显,上体较淡,翼羽暗淡,喉部斑块不显且颜色较浅,下体更橄榄色。
鸣叫特征:蓝灰针尾雀的鸣唱低沉且富有节奏感,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快速的‘ch-ch-ch-churrr-r-r-r’、‘je-ch-ch-chrrrrr’或‘chut-chut-chrrrrrrrrrrr’,尾音略降,持续约0.3秒,间隔1至2秒重复。觅食时发出‘chk’声,亦有‘chee-ah’叫声被记录。
生活习性:蓝灰针尾雀栖息于多种密林环境,包括次生灌木丛、河岸灌丛、过熟的开阔地及山地和热带常绿森林边缘。它们常在低矮植被中成对活动,从枯叶、小枝和地面的落叶中觅食,以昆虫(甲虫、半翅目、蝇蛆和鳞翅目幼虫)、蜘蛛、蜘蛛卵和种子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哥斯达黎加为1月至2月及4月至10月。蓝灰针尾雀实行一夫一妻制,全年保持配偶关系。巢穴构造复杂,由枝条和荆棘编织,长达40至50厘米,高约20至40厘米,入口通道水平,长度30至40厘米,内室覆盖密集茅草,底部铺垫柔软绿叶或绒毛状叶片,结合蛛网和蛇、蜥蜴皮。巢通常置于离地0.5至5米的浓密灌木或藤蔓覆盖的树木中。每窝产卵2至3枚,双亲共同孵卵,孵化期18至19天,雏鸟孵化后约17天离巢,30天后独立。
区别辨识:蓝灰针尾雀与其他同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更深的颜色,尤其是深红褐色的冠部和翅膀,以及尾羽的特殊‘针状’外观。亚种间差异体现在背部、冠部和翅膀颜色的深浅,以及下体颜色的细微变化。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具体从洪都拉斯中部至秘鲁北部。在不同地区,包括次生灌木丛、河岸灌丛、过熟的开阔地及山地和热带常绿森林边缘,海拔高度多位于1400米以下,但在哥伦比亚可高达2000米。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蓝灰针尾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