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山鹧鸪

Rufous-throated Partridge Arborophila rufogularis

红喉山鹧鸪(英文名:Rufous-throated Partridge,学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是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长约26至29厘米。雄鸟体重介于325至430克之间,雌鸟略轻,重约261至386克。该物种分布于印度北部至东南亚的蒙特纳森林地带,偏好于海拔600至3000米间的茂密林区。红喉山鹧鸪以其鲜明的橙色喉咙和蓝灰色胸部著称,侧翼带有橙白相间的斑点。

外形特征:雄性红喉山鹧鸪头部前额呈灰色,橄榄褐色的冠和颈背饰有黑色斑纹,具有一条白色的眉纹和髭纹。喉咙和颈部两侧橙红色,点缀着黑色斑点,胸和侧腹蓝灰色。雌鸟外观与雄鸟相似,但下巴和喉咙上的黑色较少,腹部白色斑点较多,冠部颜色偏棕色。幼鸟色彩较淡,喉咙颜色更接近淡橙色,下身灰暗,腹部白色,冠部和侧翼有棕色和黑色的细线纹。不同亚种在喉咙图案上有显著差异。

鸣叫特征:红喉山鹧鸪的鸣叫声优美响亮,尤其在黄昏和黎明时分更为明显。领土歌通常由一系列间隔均匀、纯正、哀婉的长哨声开始,逐渐过渡到重复的双音节,音调和音量渐增,形成“whuu...whuu...whu-hu..whu-hu..”的旋律。伴侣可能加入,发出一连串更快、单调且尖锐上升的音符,‘kwit-kwit-kwit-kwit…’。

生活习性:红喉山鹧鸪栖息于常绿森林中的密集植被,海拔范围从600米到3000米,偶尔可达4000米,最低可降至400米。它们在竹林、灌木丛和次生林中也有发现。通常以5至10只的小群体活动,以种子、浆果、绿色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幼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一般在4月至8月间,主要集中在5月至6月,但在某些地区可能提前至2月至5月。红喉山鹧鸪可能是单配偶制。巢穴或简单为一个凹坑,或由草构成有顶盖的小屋,入口较小,通常位于森林植被下的隐蔽处,如竹林中。每次产卵4至5枚,最多可达九枚,蛋色白色,孵化期约为20至24天。

区别辨识:红喉山鹧鸪与其他山鹧鸪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头部和喉咙图案,雌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巴和喉咙的黑色程度以及腹部白色斑点的多少。亚种间在喉咙的斑点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Ⅱ级(2021.02.05)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洋界,从印度北部至越南中部,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至3000米的高山森林,偏好橡树林、含月桂和杜鹃花的林地。

其他:红喉山鹧鸪的种群数量估计正在下降,主要受到栖息地破坏和不可持续狩猎的影响,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广泛,目前仍被评估为无危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喉山鹧鸪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