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穴雀(英文名:Common Miner,学名:Geositta cunicularia),是雀形目灶鸟科掘穴雀属的鸟类。常见于南美洲南部和西部的开放地带,如帕塔哥尼亚草原到海岸沙丘,乃至安第斯山脉高海拔的沼泽地带。其独特的胸纹和略弯曲的长喙是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掘穴雀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掘穴雀属鸟类,体长14至17厘米,体重20至34克。具有中等长度的喙,翼部有明显的图案。典型特征包括宽白眉纹、杂乱的淡褐色脸面、模糊的暗色眼后线和髭纹;冠部和背部呈暗灰褐色,具淡色边缘,中央有较深的棕色斑点;上尾覆羽有淡棕色尖端;翼部大多呈暗褐色,翼覆羽有淡黄褐色尖端,初级飞羽有宽阔的淡赤褐色区域;尾巴微凹,尾羽基部呈淡黄白色,远端黑色,中间部分淡赤色;喉部白色,胸部淡黄色,有波浪状的棕色条纹,腹部浅黄白色,两胁微带淡肉桂色;下尾覆羽白色;虹膜棕色至黄棕色;喙黑至棕色,有时下颌基部较淡;跗跖和脚趾呈深灰色至黑色。性别相似,幼鸟描述未知。不同亚种在大小、重量和羽毛颜色上有明显差异。
鸣叫特征:掘穴雀的歌声在飞行中发出,是一系列响亮尖锐的音符,如指名亚种种的“ta whit-ta whit”。飞行叫声为高音的“keep”或丰富甜美的“pip”,指名亚种种还会发出鼻音的“dee-dijer”或“er?”,以及颤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开阔生境,包括潘帕斯草原、温带草原、干旱低地灌木丛,海拔从海平面至5000米。偏好平坦或缓坡地带,有短草覆盖,常伴有零星灌木和岩石,土壤多为砂质,适宜筑巢。分布似乎在许多地区呈现斑块状,可能与适于筑巢的砂土环境有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在南半球的春季至夏季,具体时间在智利和阿根廷为9月至12月。巢建于土堤或斜坡中的水平隧道末端,隧道长0.4至3.5米,巢室底部垫有草、毛发、花朵、羽毛和根须,直径约8至10厘米。每窝产卵2至3枚,双亲共同孵化和抚育幼鸟。
区别辨识:通过其特有的胸纹、较长且稍向下弯曲的喙,以及飞行时可见的亮锈色翼斑进行识别。北部种群还具有对比鲜明的奶油白色臀部。亚种间在大小、颜色深浅和细节上存在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的南部和西部,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秘鲁和乌拉圭。
其他:掘穴雀的系统分类历史中,有些建议将部分亚种视为独立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掘穴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