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鹦鹉

Blue-crowned Lorikeet Vini australis

蓝冠鹦鹉(英文名:Blue-crowned Lorikeet,学名:Vini australi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威尼吸蜜鹦鹉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岛屿,包括斐济的劳群岛、汤加、萨摩亚、纽埃及周边岛屿,如阿洛菲、富图哈阿、富拉戈、富图纳、哈费瓦、努阿福欧、莫塞、尼乌埃、奥福、奥洛塞加、塔法希、塔乌、托富阿、通加、东加、乌伊哈、乌普卢、沃罗亚、瓦瓦乌和沃莱瓦。这身长19厘米的绿色吸蜜鹦鹉,拥有红色喉咙、蓝色冠羽和渐变色的腹部。

外形特征:蓝冠鹦鹉体长约19厘米,体重47至52克。其特征为橙色喙和脚,草绿色前额后接淡亮的紫蓝色中到后冠羽,带有稍长的羽毛;从眉纹至眼下方至胸上部有红色斑块;身体其余部分绿色,腹部有红色斑块,逐渐变为紫色至大腿,尾巴下侧黄色,腿橙色。幼鸟的下部颜色较少。

鸣叫特征:蓝冠鹦鹉最常发出的是纯净高音的口哨声“seee!”,延长且音调平稳或上扬,无论飞行还是栖息时都会发出。还有更复杂的、吱吱作响的高音调声音。

生活习性:以花蜜、花粉和软果为主食,偏好椰子、芒果、红云木、狭叶假柿树和无毛光果木等。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如飓风过后,会食用未成熟的芒果和木质杂草刺蕊草的花朵。它们经常在小群(少于约15只)或繁殖季节的成对出现在开花树木区域,包括椰子种植园和花园。

生长繁殖:蓝冠鹦鹉在树洞中筑巢,也可能在土岸挖掘洞穴。具体繁殖细节未详细记载。

区别辨识:蓝冠鹦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明亮的蓝色冠羽和大型的红色喉部斑块,这是识别该物种的关键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级保护。在大部分分布范围内常见,但在一些岛屿上数量下降,可能由于黑鼠(Rattus rattus)的捕食。在‘Eue’iki岛上的一个小群体(约60只)自1990年起已孤立生存了大约100年。

地理分布:分布于太平洋地区的劳群岛(斐济东部,波利尼西亚西南部)、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斐济东北部)、萨瓦伊岛、乌波卢岛和阿莱帕塔群岛(萨摩亚西部)以及马努阿群岛(美属萨摩亚,波利尼西亚中部)、汤加和纽埃(波利尼西亚中南部)。

其他:蓝冠鹦鹉在1788年由德国自然学家Johann Friedrich Gmelin首次正式描述,原属Psittacus,后归入由法国自然学家René Lesson于1833年建立的Vini属。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蓝冠鹦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