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隼

Gyrfalcon Falco rusticolus

矛隼(英文名:Gyrfalcon,学名:Falco rusticol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别名: 白隼、巨隼,是隼科隼属中体型最大的猛禽之一,以其壮观的飞行能力和卓越的狩猎技巧闻名。在北极圈内广泛分布,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岩石海岸和开阔的山地环境。其羽色变异极大,从纯白色到深棕色不等。雌雄个体存在明显的雌雄异型性,雌鸟比雄鸟大,平均重量分别为1,700-1,800克和1,100-1,300克。

外形特征:矛隼体形庞大,雄鸟长约48-61厘米,雌鸟51-64厘米,翼展可达105-135厘米。头部较大,胸部深邃,翅膀相对较短而宽,尾巴较长。羽毛颜色极富变化,主要分为白色、灰色和黑色三种形态,没有季节性变化。幼鸟与成鸟相比,腹部条纹更明显,颜色更深。成鸟的腹部通常有水平条纹和斑点,而幼鸟的腹部条纹更为垂直。喙、眼圈和脚部在幼鸟时期呈淡蓝灰色,成年后转为黄色。

鸣叫特征:关于矛隼的鸣叫特征描述不详。

生活习性:矛隼主要栖息于北极地区的岩石海岸、开阔山地、沿海岛屿和靠近海岸的河谷。它们适应寒冷环境,但对高温较为敏感。在低空进行快速直线飞行,捕猎时会突然俯冲,以野鸭、海鸥、雷鸟、松鸡等鸟类为主食,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在低空飞行,利用地形优势捕猎。

生长繁殖:矛隼的繁殖期在5月至7月,通常在北极的海岸、河谷悬崖或苔原森林地带的树上筑巢。巢呈平盘状,较为粗糙,主要由枯枝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色为褐色或赭色,带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大小约为55-63×46-49毫米,重约70克。孵化期为28-29天,由雌鸟主要负责孵化,雄鸟偶尔参与。雏鸟在亲鸟共同抚育下,约46-49天后离巢。幼鸟2-3岁时性成熟,平均寿命约25年。

区别辨识:矛隼游隼相比,体形更加粗壮,翅膀更短,脸部图案更为模糊,下体颜色更银白。灰形态的矛隼最容易被误认,但它们的翼下有双色调,飞行时可见,且没有明显的头盔。与猎隼不同,矛隼的腋下没有深色对比。雌性游隼在最北部种族中可能与矛隼相似,但矛隼仍通过更大的体型、较长的尾巴和较短、更宽的翅膀与两者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矛隼分布于北美、欧亚的北极地区,包括北极欧洲、亚洲和美洲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狭窄的区域,数量较少。

其他:矛隼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1年2月5日调整为一级保护。在冰岛,白色的矛隼数量极为稀少,极其珍贵。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矛隼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