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隼(英文名:Nankeen Kestrel,学名:Falco cenchroide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小型猛禽,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暖棕色上体、浅色下体以及尾部的深色横带。成年雄鸟头部呈灰色,雌鸟则更多呈现红褐色。这种鸟常见于农田和草原地带。
外形特征:澳洲隼体型小巧,长度约28至35厘米,翼展可达66至78厘米,雄鸟体重121至195克,雌鸟115至273克。具有典型的细长身材,翅膀较窄且圆,尾巴略长且圆润。雌鸟体型更大,头部和尾巴通常呈赤褐色,而雄鸟的头部和尾巴颜色较淡。幼鸟外观类似雌鸟,但更偏红褐色,斑纹更加密集。
鸣叫特征:繁殖季节期间特别活跃,常见叫声为尖锐的"keek-keek-keek..."或"keekeekee...",无论是在栖息还是飞行中都能听到,与同类其他猛禽的叫声相似。雄鸟在领地追逐或向巢穴运送食物时发出高音颤音尖叫,雌鸟在巢中或鼓励雄鸟狩猎时会发出"tik tik tik"的点击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轻度森林覆盖和无树的陆地环境,包括开放的林地、草原、农田、海滩和城市区域,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2000米。部分种群为留鸟,部分则迁徙。在澳大利亚,许多鸟儿在温带地区定居,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繁殖鸟倾向于在冬季迁移到沿海和低地地区。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6月至12月,尤其在9月至10月间。筑巢于多种地面不可达的位置,如地下洞穴、树洞、旧鸟巢、悬崖和建筑物。每次产卵3至5枚,孵化期大约26至29天,由雌鸟单独承担。幼鸟在28至35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与Elanid鸢科相比,澳洲隼的羽毛颜色更深,体型更小,且有独特的悬停狩猎技巧。与和的区别在于形态和羽毛颜色的不同,尤其是悬停动作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诺福克岛、豪勋爵岛以及新几内亚西部山脉。在澳大利亚,包括主大陆和周边岛屿。
其他:该物种受益于农业发展和森林清除,数量有所增加,被认为是澳大利亚两种最丰富的猛禽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澳洲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澳洲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