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腿小隼

Collared Falconet Microhierax caerulescens

红腿小隼(英文名:Collared Falconet,学名:Microhierax caerulescens),是隼形目隼科小隼属的鸟类。体型与麻雀相近,是全球最小的猛禽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的广阔区域内。通常栖息在开阔森林边缘,尤其偏好林中河谷地带,偶尔出现在山脚平原和林缘地带。红腿小隼以其独特的黑色上身、淡色腹部、锈红色喉咙和腿以及醒目的白色颈圈著称。

外形特征:红腿小隼是一种体型非常小巧的猛禽,长度约14至18厘米,体重30至50克,翼展28至34厘米。其特征为黑色上部、淡色下部,锈红色的喉咙、腹部和腿,以及鲜明的白色颈圈。眼睛周围有深色条纹,赋予它类似熊猫的外观。飞行时,可以看到白色的翼下覆羽,条纹状的飞羽和尾巴,以及黑色的主翼尖端。雌雄相似,但雌鸟略大。幼鸟具有锈红色的眉和前额,以及黄色的喙。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kli-kli-kli...’或‘killi-killi-killi...’叫声,亦会发出一系列尖锐的哨声‘pseep-pseep...’,音调和音量起伏不定。

生活习性:红腿小隼栖息于开阔的森林和林缘地带,尤其偏好靠近河流或溪流的地方。它们倾向于在枯树顶端或大树的开放部分显眼地栖息,经常进行头上下摆动和缓慢的尾羽移动。它们的饮食主要包括大型昆虫,如蝴蝶、蛾、蜻蜓、正翅目昆虫和甲虫,以及小鸟、蜥蜴和小型哺乳动物。狩猎时,它们从高处的栖息处出发,进行快速而有力的攻击飞行。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2月至5月之间,筑巢于旧的啄木鸟或犀鸟的树洞中,高度在6至30米之间,一般不添加额外的巢材。每窝产卵4至5枚,父母双方共同参与孵化和育雏,有时会有多个成年个体协助。

区别辨识:红腿小隼与同属的其他物种如黑腿小隼白腿小隼相区别,主要在于其独特的白色颈圈和锈红色的下体。雌雄差异不大,但雌鸟稍大。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级附录);在广泛的分布范围内,红腿小隼的密度从稀少到常见不等。

地理分布:红腿小隼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的广大区域,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马来西亚。在中国大陆,它们出现在云南南部。

其他:红腿小隼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季节有所变化,如在印度的Buxa老虎保护区,其密度从5月的每平方公里0.4只到2月的每平方公里1.7只。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腿小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腿小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