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冠啄木鸟

Greater Yellownape Chrysophlegma flavinucha

大黄冠啄木鸟(英文名:Greater Yellownape,学名:Chrysophlegma flavinucha),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大黄冠啄木鸟属的大型绿色啄木鸟。具有鲜明的黄色喉部和羽冠,尾部呈黑色。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门答腊岛,常见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内。

外形特征:大黄冠啄木鸟长约32-35厘米,重153-198克。雄鸟的前额和头顶橄榄绿色,新羽时羽尖带红褐色,延长的后冠羽和颈背明亮的金黄色,这种颜色延伸至颈后;暗橄榄绿的颊和耳羽,颈部后侧更黑;下巴和喉咙亮黄色,下喉的羽毛黑褐色边缘白色;上体黄绿色,三级飞羽有时内网有红褐色横斑;主翼覆羽和次级飞羽深绿色,外侧主翼覆羽黑褐色,两网均有宽广的红褐色横斑;尾上覆羽黑褐色;上胸橄榄黑色,其余下体灰绿色;下翼棕色,有较淡的横斑;下尾黑褐色,外侧羽毛染绿;长喙略带凿状,鼻孔处弯曲,鼻孔宽广,基部宽厚,暗灰色;虹膜棕红色或红褐色,眼环灰至蓝灰色;腿绿灰色。雌鸟比雄鸟更纤细,喙稍短,下巴和喉咙的黄色被红褐色取代。幼鸟比成鸟更暗淡,冠羽不够金黄,下方更灰,眼睛棕色,雄鸟幼鸟喉咙偶尔带淡黄色,有时带有红色的颊部,有时冠羽有红色的羽尖,雌鸟幼鸟如同成鸟但喉咙更少红褐色。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吠叫或‘kee-eep!’声。

生活习性:大黄冠啄木鸟栖息于各种森林环境,偏好高大的树木,如常绿和落叶林、橡树和沙罗树森林、混交林、松树林和次生林;偶尔出现在边缘地带或清理区内的单株枯树。它们在海拔2750米以下活动,在东南亚和印度最常见于300-1500米的高度,在尼泊尔最为常见于300-1500米,在马来西亚半岛高于900米至2000米,在苏门答腊高于800米。是留鸟,常在成对或家庭群(4-5只)中活动,与多种卷尾、雀鹎或鹎共存。它们在树干和树枝上觅食,探索森林的所有层次,极少到地面。移动迅速,常横跨较小的枝条。主要以蚂蚁、白蚁、大型昆虫幼虫为食,尤其是蛀木甲虫,偶尔也会捕食蜈蚣、青蛙和其它巢穴中的小鸟。浆果和种子也是它们的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印度次大陆为3月至6月,在东南亚从2月开始,在苏门答腊为4月至5月。在强烈的求偶展示中,会抬起冠羽并抬高头部,喙朝上。巢穴由双亲共同挖掘,位于2-6米高的树上,偶尔高达15米;洞深约20厘米。一窝产2-4枚蛋;双亲轮流孵化,同时共同喂养雏鸟;孵化和离巢期尚未有详细记录;离巢后的雏鸟会被双亲短暂陪伴。

区别辨识:与黄冠绿啄木鸟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没有红色,雄鸟的喉咙或髭纹为白色,而雌鸟为深红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2021年2月5日起)。在许多保护区如尼泊尔奇旺国家公园、泰国考艾国家公园和苏门答腊克里希-塞布拉特国家公园都有其分布。没有已知威胁。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东起北部和东部印度,南至东南亚、海南岛和苏门答腊。在东南亚普遍常见;在中国罕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大黄冠啄木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