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啄木鸟(英文名:Strickland's Woodpecker,学名:Leuconotopicus stricklandi),是䴕形目啄木鸟科Leuconotopicus的鸟类。体型略小于长嘴啄木鸟,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中部的高山松林和松栎混交林中。其显著特征是脸部的大黑斑点,背部呈深棕色而非黑色,翅膀上具有明显的白色条纹。本种曾与亚利桑那啄木鸟被认为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直到美国鸟类学会的第42次补充清单将其正式划分为两个独立物种。
外形特征:褐斑啄木鸟体长约18至19厘米,雄鸟具有黄色鼻羽、深棕色前额和冠部,红色颈背,面部有宽阔的白色条纹,下颌线至胸部侧边有加宽的黑色条纹。雌鸟颈背呈黑棕色,不具红色。下体主要为白色,但布满黑色斑点,尤其在胸部更为密集。两性的头部在繁殖季节会显示出橙红色,但在雌鸟中通常仅限于后冠部。幼鸟比成鸟暗淡,下体斑纹更重,两性头部均有橙红色,但在雌鸟中通常局限于后冠部。
鸣叫特征:发出单个“peep”声,用于多种情境;有特色的颤音“peep chree-chree-chree-chree-chree”;也会发出单一的“chiik”音。两性都会敲鼓,雄鸟敲击频率高于雌鸟,声音响亮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潜在的筑巢地点进行信号敲击。
生活习性:栖息于墨西哥中央火山带的高海拔温带针叶林,主要由松树、冷杉(Abies)、橡树(Quercus)、柏树(Cupressus)和桤木(Alnus)构成,海拔高度在2500至4100米之间。通常为留鸟,可能进行局部的垂直迁移。以昆虫为主食,尤其是甲虫幼虫,辅以水果和种子。常单独活动,有时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主要在松树上觅食,活动范围从中等到低层,偏好树干、树枝和细枝。啄食和敲击是主要的觅食技巧,其次是探查、掠食和飞扑;表面觅食在夏季可能更为常见。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有限。繁殖季可能为3月至7月。在枯死的树木或树的部分,或龙舌兰(Agave)茎中挖掘巢穴。一窝蛋数估计为2至4枚。
区别辨识:与长嘴啄木鸟相比,本种具有更深的棕色而非奶油色的肩部、背部、臀部和翅膀(2分);肩部、背部和臀部有大胆的黑白条纹而非均匀无标记的上体(3分);下体有粗大的条纹而非斑点(2分);中央尾羽为纯黑色无锈色洗染(1分);喙较短(2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整个分布范围内一般较为罕见,但了解不足。2008年估计种群数量少于50,000只;置于20,000至49,999之间的保护级别。数量被认为可能正在减少,至少在其分布范围的某些部分,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和丧失;重度放牧可能在局部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分布:分布于墨西哥东部,从东米却肯州向东至韦拉克鲁斯西部和普埃布拉。主要在墨西哥中部的繁殖区域。
其他:曾被分类在Picoides属中,现在归入Leuconotopicus属。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褐斑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