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犀鸟

Visayan Hornbill Penelopides panini

棕尾犀鸟(英文名:Visayan Hornbill,学名:Penelopides panini),是犀鸟目犀鸟科菲律宾犀鸟属的鸟类。中大型的犀鸟,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米沙鄢群岛的潘纳岛和内格罗斯岛。拥有独特的黑色带纹喙部和淡黄色至红棕色的下体,尾羽为浅黄褐色并带有黑色尖端。其生存环境为低地和山脚森林。

外形特征:棕尾犀鸟体长约45厘米,是小型犀鸟之一。雄鸟的下体和头部为淡黄色至红棕色,耳羽和脸颊为黑色,上体和翅膀为黑色并带有蓝绿色光泽,尾羽上方和下方覆羽为红棕色,尾羽为白色至浅红棕色,末端黑色。喙和小盔黑色,带有红色和黄色棱脊。眼周裸皮为白色,喉部裸皮黑色。雌鸟体型较小,全身黑色,除尾羽、眼周和喉部皮肤为淡蓝色。幼鸟类似于成年同类,但喙较小,呈棕色。

鸣叫特征:其叫声为重复的、略带鼻音的‘ta-ric’或‘ta-ric-tic’声,有时会延伸为‘ta-ric-tik-tik-tik’,类似挤压玩具的声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原始常绿森林,有时会进入次生林或访问孤立的果实树。海拔高度可达1050米,因森林砍伐可能已将其推至上限约1500米。以水果为主食,也捕食昆虫(如甲虫、飞蚁)、蚯蚓。在树冠下层和森林边缘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3月至4月。成对繁殖,有时形成2至3只的小群体,偶尔8只,罕见情况下多达12只鸟协同育雏。巢筑于活树或死树的自然洞穴中,巢高2至19.5米,平均11米;有时也会选择岩石洞穴。巢口用木屑和食物残渣密封。产卵数为2至3枚,孵化期未知,可能为30至35天,由雄鸟通过反刍喂养雌鸟。雌鸟在繁殖期间换羽,暂时失去飞行能力,直到最年长的幼鸟离巢才离开巢穴。幼鸟期55至58天,整个繁殖周期约95天。

区别辨识:雄性棕尾犀鸟在其分布范围内无可混淆,雌鸟与雌鸟卷曲喙犀鸟相似,但体型更小,不具备红色喙部。幼鸟喙部颜色不同于成鸟。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CITES: II级附录

地理分布:分布于菲律宾米沙鄢群岛西部,包括潘纳岛、内格罗斯岛、宿务岛、吉马拉斯岛,以及马斯巴特岛,以前存在于蒂考岛。在较大的岛屿上曾经常见,现在内格罗斯岛上稀少,潘纳岛上局部仍较常见,估计总数量约为750至1500对繁殖对。

其他:由于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猎杀持续存在,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塔西亚诺岛上的亚种ticaensis几乎肯定已经灭绝。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尾犀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