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仙翡翠(英文名:Buff-breasted Paradise Kingfisher,学名:Tanysiptera sylvia),是佛法僧目翠鸟科仙翡翠属的鸟类。色彩鲜艳的树冠翠鸟,拥有非常长的白色尾羽,锈红色下体,鲜红的喙。头部和翅膀呈蓝色,带有黑色眼罩和沿背脊延伸的白色条纹。夏季在澳大利亚远北昆士兰和新几内亚东南部的湿润热带雨林繁殖,筑巢于白蚁丘的地道中。昆士兰的个体在年中迁徙至新几内亚。
外形特征:白尾仙翡翠身长29-37厘米,包括尾羽流苏;雄鸟重38-61克,雌鸟44-61克。指名亚种(sylvia)有蓝色头部,黑色眼罩,深蓝上体带背部白色斑点,白色臀部;尾部蓝色,中央羽毛白色且细长至末端,比其余尾羽长7-18厘米;下体橙色;喙红色;虹膜深棕色至黑色;腿脚粉红色。雌鸟与雄鸟区别在于尾部较短,中央尾羽边缘蓝色,背部和臀部有变化不定的暗淡条纹。幼鸟较为暗淡,额头呈肉色,翼羽尖端肉色,背部黑色,上方有一肉白色斑块,臀部羽毛边缘蓝色,下体橙色羽毛边缘和尖端黑色,喙棕色,腿脚黄绿色。
鸣叫特征:在澳大利亚,发出由4-5个(最多14个)响亮的‘chop’音符组成的管道叫声,音调逐渐升高;在巢附近发出柔和的降调颤音,受激时发出刺耳快速响亮的声音;受到惊吓时发出尖锐的叽叽喳喳声,驱赶同类时亦如此;从两周大起,幼鸟发出非常嘈杂的嘶哑尖叫。指名亚种(sylvia)在新几内亚的越冬地通常较为安静,除非被声音回放所激惹。
生活习性:栖息于季风雨林,低地森林,以及山地森林,海拔可达900米,在澳大利亚,但在新几内亚通常低于500米。一般靠近溪流,出现在孤立的森林斑块,但很少见于湿润硬叶林。白蚁丘是其繁殖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区与普通仙翡翠共存,占据较高层次的森林;在其他地区两者相互排斥。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为2月,在昆士兰州为11月至翌年2月。巢由双方共同挖掘,一般在地面的白蚁丘中,有时在树上的白蚁丘,巢隧道位于距地面13-17厘米处,宽4-5厘米,长13-20厘米,以未铺垫的巢室结束,高14厘米,宽17厘米;同一巢址可能连续使用长达八年。每窝通常产三枚卵(2-4枚),间隔一天产一枚;双方轮流孵化,但仅雌鸟夜间孵化,孵化期26-28天;在昆士兰的研究中,仅雌鸟育雏,但双方喂养幼鸟,每小时喂食1.6-12次;幼鸟对任何刺激都会发出响亮的尖叫;离巢期26-35天;离巢后幼鸟由父母喂养30天。蜥蜴(Varanus)常袭击巢穴,被成鸟攻击。
区别辨识:与普通仙翡翠的区别在于占据的森林层次更高,有白色的背部斑点,更长的尾羽流苏。幼鸟与成鸟的区别在于较短的尾羽流苏,棕色的喙,黄色的腿脚。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和新几内亚中北部、中南部、东南部;越冬至新几内亚。
其他:在迁徙过程中,部分个体夜间飞行时可能因撞击大堡礁的灯塔或飞入窗户而死亡。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尾仙翡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