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美洲咬鹃(英文名:Mountain Trogon,学名:Trogon mexicanus),是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鸟类。又称墨西哥咬鹃,栖息于中美洲高海拔松林和松栎混交林,分布于墨西哥至洪都拉斯的高山区,偶尔在较低海拔出现。
外形特征:体长约29-31厘米,体重约69克。雄鸟具有橙红色眼圈和黄色喙,头顶、颈背、上体和胸部绿色,腹部鲜红色,胸部有一条白色横带,翅膀有斑点,尾巴上部绿蓝,末端黑色,下部黑色带宽白尖。雌鸟上颌色暗,有断续的白色眼环,头部、胸部和上体棕色,翼板浅褐色,胸带白色,下胸部淡棕色,腹部红色至尾下覆羽;尾巴上部赤褐色,末端黑色,下部有黑白相间的外网,内网黑色带宽白尖。幼鸟似雌鸟,但有淡黄色斑点,眼周有裸露的黄色皮肤环,腹部淡黄色。
鸣叫特征:鸣唱由3-15个双音哨声组成,'kyow-kyow kyow-kyow kyow-kyow',有时接以较轻的加速音节串,'hu-hu-hu-hu-hu-hu-huhuhuhu';叫声包括咕哝和嘈杂的嘁嘁喳喳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墨西哥高地的松栎和松常绿("雪松")以及湿润的山地森林的中上层,海拔高度1200-3500米,偶尔在更低处发现。偏好危地马拉西部山脉的橡树和雪松带,海拔800-2900米。在洪都拉斯,高于1200米的松林和松栎林(有时低至600米)。能够容忍次生林环境。
生长繁殖:食性包括昆虫和小型果实,通过飞行捕捉或摘取。繁殖期间,它会挖掘或利用其他物种已挖掘的巢穴,通常在腐朽的木头中,高度在地面以上4英尺以内,偶尔高达12英尺。雌鸟产两枚白色蛋,双亲共同孵卵,但雌鸟承担更多时间的孵化任务,孵化期为19天。
区别辨识:与优雅美洲咬鹃相似,但其上尾绿色,下尾图案不同,翼板稍暗,雌鸟无眼后白纹。与较小的白领美洲咬鹃相比,主要在较低海拔发现,尾下部有更细密的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由于其广泛分布和较大数量,高山美洲咬鹃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最低关注物种。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从墨西哥至洪都拉斯的高山区,偶尔出现在较低海拔。
其他:能够适应人类土地利用,如在有适宜遮荫树木(如橡树)的咖啡种植园中生存。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高山美洲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